一首感慨春尽的七律,一语双关,不愧为晚唐诗坛的佳作

墨有云水心语 2024-05-06 08:56:32

春天里鸟语花香,景色绚烂,引得无数游客欣赏和称赞。可是美好不可能长久,芳华也总是那么短暂,禁不住风雨的一再侵袭。每当花枝凋零、残英遍地之时,文人墨客们又抑制不住悲戚和伤感之情,纷纷提笔赋诗,表达自己的惜春之意。

正如白居易所言,愁应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人们仿佛还未换上轻装,枝头上的樱花、桃花都已不见踪影,海棠花也在雨水的冲洗中,失去了原先艳丽的色泽,让人叹惋不已。下面分享一首感慨春尽的七律,结构严谨,一语双关,不愧为晚唐诗坛的佳篇。

春尽

唐末 ·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 为到西园。

韩偓是晚唐著名诗人,他自小聪慧,喜欢文学创作,其才华也得到过李商隐的赞赏。韩偓早年仕途相对顺利,也曾深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可是因为受到奸人的排挤和陷害,他不得不离开险境,四处漂泊。

诗人晚年寓居福建南安,虽然日子清苦,可是因为远离喧嚣,从而安心地进行诗歌创作,并被后世称为“南安四贤”之一。这首诗就创作于诗人隐居南安期间,写景抒情,也传达出诗人对大唐王朝岌岌可危的担忧。

韩偓进士及第后累迁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后来又在唐昭宗时代担任过兵部侍郎。唐昭宗被弑之后,韩偓有感于朝中险恶,于是不得不南下入闽。在这期间,诗人曾吟诵“高阁群公莫忌侬,侬心不在宦名中”,表明其归隐心迹。不过诗人毕竟曾担任过朝廷的肱骨大臣,不可能彻底忘记过往,心中一直牵挂着社稷百姓。

开篇点题,描述作者对春尽的感慨,“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诗人叹息春天如此迅速就从身边消失,即使四处寻觅,也难以发现春的踪迹。才子心中郁闷,只好不停地借酒消愁。首句描述春天未尽之前,次句展现春尽之后,作者用“昏昏、酒痕”,表达出不见花事之后的浩叹,以及对春尽的伤感之情。

颔联写景,“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涓细的水流,载着漂浮的残花,不知流向何处;断续的云彩随风飘荡,又在诗人寄居的孤村落下一阵雨点。

诗人技法高妙,先写“浮花”,再写“含雨”,故意颠倒因果关系,反而突出了一种伤春之意,遣词造句也都充满了一种凄凉情绪。

这一联一语双关,也被后世盛赞。诗人一方面慨叹风雨摧残繁花,另一方面也以此暗喻大唐王朝就像枝头的残花,在凄风冷雨中不停地飘摇,最终不免坠落的下场。

颈联抒情,“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诗人在南安过着闲居生活,平日里很容易感知季节更替的迹象,所以一旦雨打枝头、风吹花落,就会很敏感地触发一份愁情。

诗人以往在京城工作时,亲交故旧都会频繁往来,彼此遇到一些烦心之事,都会相互安慰、互诉心曲。可是而今形单影只、远离故土,既不见熟悉的面孔,又招不来古人的精魂,实在感到无比煎熬。

结尾更加耐人咀嚼,“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诗人说自己在西园虽然无人陪伴,好在还有黄莺经常殷勤光顾,可以略解心中的郁闷。

写到这里,诗人好像心情变得开朗,其实细细琢磨,这不过是作者故作旷达。黄莺如果可以解忧,诗人又何必在开篇诉说自己一杯接一杯地喝酒,以至于满身酒痕?

韩偓的这首诗开篇点题,颔联写景,颈联抒情,结尾又呼应开篇,显得结构严谨。同时作者又借景抒情,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彰显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悲戚心情,不愧为传世佳篇!

0 阅读:27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