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钝感力,有些人觉得这个词很陌生。这词儿最早是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那本《钝感力》里冒出来的。当时我看到这书名就觉得新奇,心说“钝感力”?这是啥玩意儿?带着满肚子的好奇翻开书,才知道渡边淳一在书里把这玩意儿说得神了。他觉得在现在这又乱又压力大得像高压锅的生活里,人太敏感可不是啥好事儿,适当有点钝感力,对好多事儿别那么敏感,别老揪住不放,日子反而能过得有滋有味儿。说白了,就是和敏感力不同的。

就拿发生在我身边的人和事来说吧。有个侄女,那敏感程度简直超乎想象。有一次回农村的婆婆家过年,家里来了表兄媳妇拜年,临走时,婆婆随口说了一句,儿媳妇,去送送人家。她当时就不乐意了,一是这个表兄媳妇他根本没有瞧得起,送不送无所谓 ,二是觉得婆婆偏心, 大冷的天,不让儿子送, 倒让她送,敏感劲儿上来了,不分青红皂白, 怼了婆婆两句,这大过年的,婆婆也没说啥,过后 回来和我说,我批评她太过分,敏感过度。婆婆并没有做错啥,你是媳妇,来了女客,难道还要让儿子去送?这样过分的敏感,对家庭 对人与人的关系,真是一大杀手。还有一个朋友小李,公司部门开项目会,领导因为项目进度有点滞后,话说得稍微重了些,批评大家最近工作效率不高。其实领导就是就事论事,想让大家赶紧加把劲赶上进度。可小李呢,就觉得领导这话是专门针对他的。开完会之后,一整天都耷拉着脑袋,干啥都心不在焉的。中午吃饭的时候,一口饭在嘴里嚼半天,也咽不下去,嘴里还嘟囔着:“是不是我能力不行啊,领导这么不满意我……”。这种敏感等于害自己,让自己心情不愉快,做事没有精神,如果想开点,领导的话,不过就是要求大家加快进度,并无所指。如果真的是有所指,那就多检查一下自己,看看工作中有没有漏洞,及时补救,也是提高效率的一大进步。

过了几天,几个同事在茶水间小声聊天,偶尔传来几声笑声。小李路过的时候,就觉得人家是在笑话他。一整天心里都堵得慌,工作也没法专心做,一会儿怀疑自己是不是穿得不合适被人笑了,一会儿又琢磨是不是自己之前工作出了啥大错被人抓住把柄了。就因为这些事儿,他整个人状态越来越差,工作业绩直线下滑。

他要是能有点渡边淳一书中讲的钝感力,哪至于这样啊!要是不那么敏感,领导批评就虚心接受,努力改进;别人小声聊天就当没听见,做好自己的事儿,那日子得多舒坦。还有那个侄女,如果有些钝感力,也不至于大过年的闹得家里不乐呵 婆婆虽然没说啥 心里也是不痛快的。大大方方的送走客人,不仅表现得有个人修养 也让全家人都高兴,何乐不为呢?

所以说,这钝感力概念从渡边淳一那书里火起来之后,确实让不少人开始琢磨这事儿。在生活里,有时候就得让自己的心“粗”一点,遇事想开点,大度点,宽容些,别啥事儿都往心里去。当然并不是任人家随意的欺负,现在社会,每个人都活的自我,有些不能原谅的事情, 当然要回击过去。但有些无关大局的事,确实别放在心上,这样才能活得轻松自在,你的周边人也活的放松。
自己的心情好了,身体才会好,才会有精力 去应对社会的复杂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取得好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