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中美贸易谈判的最新表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他在白宫公开表示:"我认为我们会同中国达成协议......未来三到四周就能实现",并声称协议可在"5分钟"内签署。
表面上看,特朗普的言论似乎释放了"求和"信号。
自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确实陷入了自食其果的困境:国内物价上涨、企业成本增加、消费者负担加重,最终不得不对部分中国商品实施关税豁免。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急于达成协议确有缓解自身压力的考量。然而,若将其简单理解为"服软",则未免过于天真。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策略呈现出明显的"软硬兼施"特点。
一方面,美国持续加征对华关税,对中国海事和造船领域启动301调查;另一方面又抛出"三到四周"的时间表。
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实则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发出"和谈"信号的同时,美国在军事领域动作频频,形成了对华施压的"组合拳"。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往往采取"单方面提要求"和"单方面确定时间"的霸道做法。
这种"最后通牒"式的做法,反映出美国长期以来对华外交的霸权思维。
更令人担忧的是,与特朗普表态相呼应的是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密集军事动作。
4月中旬以来,美国军事挑衅行为明显升级:印太部队总司令帕帕罗公然炒作台海冲突,危言耸听地预测可能导致50万人死亡;美国向日本派遣B-1B战略轰炸机,部分媒体甚至讨论"如何摧毁三峡大坝";美菲在南海及巴士海峡举行联合军演,最近处距离台湾不足200公里。
将这些迹象联系起来分析,特朗普所谓"三到四周达成协议"的表态,实质上是一种"以战逼和"的策略。
通过军事施压为贸易谈判增加筹码,企图迫使中国接受不平等条件。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展现出坚定的立场和充分的战略定力。
中国拥有"四个不依赖"的战略优势:不依赖美国市场、不依赖美国保护、不依赖美国商品、不依赖美国能源。
这种全方位的战略自主性,使中国能够从容应对美国的各种威胁。中国不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绝不会重蹈"广场协议"的覆辙。
旺旺叫的狗是不会咬人的,使人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