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生活条件的不同,各个阶层的平均寿命也是截然不同,差距极大,在战乱时期尤为明显。
而条件越好的,自然寿命也越长,但奇怪的是,皇帝这一至高无上的位置,却并非是最长寿者,甚至可以说非常短,位于倒数。
那么,这到底怎么回事?

北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动荡的时代,北魏建国后,激烈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引发冲突流血事件。
北朝皇帝身居高位,在政治旋涡中容易遭受外力打击,非正常死亡现象非常突出。
在北朝至隋间共有31位皇帝死亡,平均死亡年龄29.5岁,其中9人病亡,其他皆因宫廷斗争或意外身亡。

有学者统计过历代皇帝的平均年寿为40.6岁,唐代皇帝45.5岁,宋代皇帝48.6岁,清代皇帝50.9岁。
相比之下,北朝至隋代皇帝仅有28岁,远低于历代皇帝平均水平及后期王朝帝王年寿水平。
隋代也出现了极不正常的促寿现象,杨隋皇室成员男性33人,其中17人年寿明确,平均年寿为34岁。

从杨忠开始,杨隋直系四代男子平均寿年更短至31.56岁。
33人中因疾病和早天等原因自然死亡仅有8人,其余皆遭受人为暴力导致非自然死亡,在7例记载寿年的非自然死亡事件中,年龄最小者12岁,最高47岁。

东汉以降,中土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乱局纷争,极大冲击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正常生活。
佛、道二教凭借超脱世俗、玄而又玄的精神世界体系,将人从求生的痛苦挣扎中解放出来。
在北朝崇佛信道的宗教政策化下,佛道渐而拥有广大的信众,其中既包括职业宗教人士,亦有在家修行的世俗人士。

他们的生命水平普遍较其他社会阶层要高出许多,在搜集到的职业宗教人士7人的年寿中,包括僧人、比丘尼和道士,最高年寿 91岁,最低 52岁,平均年寿高达 76.14岁。
此外,还有一部分高寿的世俗人士,对宗教也表现出虔诚的态度。
宗教人士普遍高寿,这得益于宗教对人生活习惯和精神生活的引导作用。

《摩诃止观》卷八中“观病患境者”认为,“业病者,或专是先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
佛教认为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所引起的心理失调导致生理失调,最终致病。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相统一,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因为人违背了自然规律或是不顺应气候变化,所以有“四时五脏阴阳”的说法。
佛道教义中崇尚节制的生活方式,指导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

佛教中常年“蔬食洁斋”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许多疾病,对人延年益寿大有裨益,如大业二年(606)《蔡君妻张贵男志》云其:“加以竭诚妙法,栖心正道,食甘蔬菲,味革。”
开皇六年(586)《李敬族妻赵兰姿墓志》云其:“崇信佛法,戒行精苦,蔬食洁斋余载,行坐读讼,晨昏顶礼。”

道教养生术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徐“常有药饵及吞服道符,年垂八十,鬓发不白,力未多衰。”
综上所述,宗教人士普遍高寿,得益于其节制规范的生活行为及积极平和的精神状态。虽并不能说信仰宗教一定高寿,但宗教净化心灵、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确实有益延年。

北朝官僚制度沿袭魏晋传统而略做改变,以贵族为主体的官僚阶层是北朝隋代中上层社会的主要群体。
他们的年寿不仅代表了个体生命长度,更为我们侧面了解北朝隋代官员的生活状态提供旁证。
在所搜录官员多达一千一百余人占样本总人口的70%,平均死亡年龄56.81岁。

北朝至隋官员死亡年龄最小15岁,侯义“解褐太沛开府参军事……年十有五,遴疾而天。”崔宣默“幼擅摇藻,令属贤才,辟为东酒……以永熙三年,九月十七日卒于晋阳。时年一十有五。”
官员死亡年龄低至十五岁,可能是由于政策对庶族起家年龄的下限为十五岁。
《魏书·孝明帝纪》云:“(熙平二年)八月戊戌,宴太祖以来宗室年十五以上于显阳殿,申家人之礼。已亥,诏庶族弟子年未十五不听入仕。”

十五岁成为士族、寒门起家入仕的分水岭,也暗示着皇亲贵胄对既定的门阀秩序和政治利益的维护。
《礼记·曲礼上》云:“大夫七十而致事。”从上表来看,70岁以上依旧为官者不在少数,如乞伏慧“时年逾七十,上表求致仕,不许。”桥绍“齐人失驭,致仕言归,遴疾。”

房晖远“仁寿中卒官,时年七十二,朝廷嗟惜焉,赙甚厚,赠员外散骑常侍。”长孙嵩“舆驾征伐,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薨,年八十。”
公孙景茂“大业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曰康。”刁遵“熙平元年秋,七月廿六日,春秋七十有六薨于位。”

此外,还有一些官员齿迫期颐才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李林“乐性虚闲虚,无愿进仕。乃辞却所官,养志丘园,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矣。以建义元年十二月八日,终于肪子县宅,时年八十又二。"
刘众“闭官私归,琴书自若,闭门却扫,以老庄为志,……春秋九十九,身无痛痒,寝疾于家。”韩邕“钦邵平之归田,贵疏广之弃职。乃舍官就垄,啸琴书,散诞山谷,放旷林野。大隋开皇七年,时年八十六。”

惬意自在的生活状态和身心状况是其延年益寿的秘诀。
另外,因为老病乞骸骨在70岁左右也是常见之事,如元亨“后以老病,表乞骸骨,吏人诣上表,请留卧治,上叹者久之。其年亨以笃疾,重请还京,上令使者致医药,问动静,相望于道。岁馀,卒于家,时年六十九。”

源雄“上表乞骸骨,征还京师,卒于家,时年七十。”
由此观来,北魏至隋官员的解任年龄有高达八十岁以上者,一生为官且卒于任者是本期官员的人生常态,能活到高寿解官归田者还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