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之名,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
86年之前,中国积贫积弱,86年过去了,现今的中国表面上已经变得富强,但有的人心理仍是觉得洋人比国人更加高贵,比如几天前的那位吉祥航空工作人员。
2023年12月7日,上海浦东机场吉祥航空飞往日本大阪航班,一女子和一日籍旅客均迟到,工作人员安排日籍旅客正常登机,但拒绝该女子登机。
吉祥航空对此回应称,此事件为偶发服务过程,不存在偏袒外籍旅客的行为。目前对该涉事工作人员已做停职处理,对该航班管理团队的追责也在进行中。
我就想问,为何“偶发性服务错误”不出现在国人身上呢?在明知道托行李和叫号的都是国人,却依旧优先给了外籍人士,这不是“偶发性服务错误”应是“一贯性犟性跪舔性服务正确”。显然,航司的回应是站不住脚的。
通常情况来看,当值人员绝不敢自作主张,这涉及到一系列需要“找补”的事情及事后曝光的风险问题。“外籍优先”就算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似乎特殊处理了,这无法否认。就像中年人就业一样,“35岁门槛”一样,是隐形的,但就是能偶发性碰到。
但板子并不能只打到吉祥航空身上。
如果你视角再放宽一点,就会发现,不只是吉祥航空,在国内,一些公司和机构,“外籍优先”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则,一些国人还真是“媚外”,对自己人狠,对“歪果仁”舔,有时候做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学伴”“优先检测外国人”“清华大学留学生资助金额高达20万元”……
这种新闻层出不穷。
我喜欢历史,这些年看了那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就发生变化的,而是在大家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
尤其是关于道德、关于尊严、关于风俗、关于习惯的那些东西,它们并没有某一份文件突然明文规定应该怎么着或者不能怎么着,而是慢慢地就流行开来,形成一种标准。
在历史的条件下,“外事无小事”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同样是丢了自行车,自己人丢了也就丢了,外国人就出全部警力很快找回来,还当做一个正面案例,大肆宣传。而同样是吃鸭血粉丝汤,你吃到的和外宾吃到的是两种东西:
有个俗语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86年过去了,我们纪念的不仅是国殇,我们还得思考,真正的自强应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