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多位朋友先后发微信给小明:天呐,拿地排行榜都快被城投承包了!房地产这是要从国央企时代进入城投时代了吗?
于是,小明特地去翻看了一下今年1-2月的拿地排行榜,除了华润置地、招行蛇口、中国铁建、保利发展、越秀地产、国贸地产等少数国央企,以及滨江集团、邦泰集团、伟星房产等数量更少的民企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城投公司!石家庄城发投集团甚至位列拿地金额第五。说房地产进入「城投时代」确实不算夸张。
这也印证了去年初明源君做出的一个预判——城投大举拿地,还将持续!。不少人认为,城投拿地就是为了托底,在21年下半年之后的一段时间这种看法大体正确,但到今天,恐怕要重新审视这一观点了。
一批城投已经跑出来了
城投拿地逻辑已经变了
城投公司拿地醒目,跟其他公司拿地少的「衬托」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一系列宽松政策下,市场恢复不及预期,让不少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地产国央企也变得相对谨慎起来。城投稍一出手,就会站在聚光灯下……
不过,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城投的拿地逻辑是发生了变化的。
我们知道,此前,城投公司一度因为拿地之后开工率低而被诟病。
个中原因也很简单:有房地产开发经验的城投并不多。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全国有存续债的3078家城投平台中,共有736家涉及房地产业务(不含保障房、产业园),占比23.9%,且近三年实现了开发收入。
刚开始,市场的普遍预期是,短期调整之后就会继续向上,所以,优质的地块仍有其他国央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企愿意拿。城投更多的是托底质地一般的地,寄希望于市场好转之后再脱手。
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但市场的恢复距离市场预期仍有距离。这使得万科这样的公司也被做空势力盯上。不过,仍有一批城投公司已经跑出来了。
事实上,江苏、浙江和山东三省房地产业务做得风生水起。部分城投的房地产业务已较成熟并已运作为区域内的市占率龙头。
比如,2023年北京房企销售金额Top30榜单中,出现了3家北京区级城投公司。而南京安居、武汉城建、成都兴城、深铁集团、无锡新城集团等城投公司的销售金额,早在2022年前三季度就已进入所在城市前三。
还有一些城投公司,在商品房开发领域积累丰富的经验后,业务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本地市场了。
比如大家房产,其是杭州市城建开发集团在1999年注册的房地产品牌。而杭州市城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国有企业杭州城投旗下,主要从事住宅开发、金融投资、商业开发运营、市政公建、物业服务等业务。
近几年大家房产发展迅猛,除了深耕杭州外,还进驻了南京、金华、温州、绍兴、和上海等长三角多个重点城市。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其2023年销售金额为380.4亿元,全国排名第45位,较2021年的排位上升了20位。
销售业绩带动下,城投「大举」 拿地的核心动力,已经逐渐脱离早期的托底逻辑。现在还敢大举拿地的城投公司,都是有一定实力的……
而且,从全局看,城投公司拿地的占比并没有排行榜那么夸张。2022年,全国全口径住宅用地土地出让金41750亿元,其中城投公司拿地22494亿元,占比达到了惊人的54%(数据来自中指院和广发证券的统计)。去年11月城投公司拿地占比飙升到55%,但2023年1-11月城投公司拿地占比是38%。
各地优质地块供给增加
城投拿地风险不断降低
我和马云平均一下,收入也是金字塔尖,但这没有意义!这句话,放在一度被诟病的城投拿地开工率上,也同样适用。
事实上,不同城市,甚至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的城投拿地开工率,分化是非常大的。之前有三方机构统计,在整体开工率只有16%的情况下,北京和天津的开工率超过50%!戳我,了解让项目达期达产达效的数字化工具
理由再简单不过,近几年,规模房企都在收敛聚焦。回归到一二线城市,因为这些地方的市场比较稳定,踏踏实实做,是能够赚到钱的,即便没做好,亏了,也能少亏一点。
网上每过一阵就会掀起逃离北上广深的讨论,但实际上,大城市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以深圳为例,2023年的社区登记总人口达到2163.77万,增长率达到9.79%,相比上年大概增长了近200万人!
需求在,高能级城市的城投拿地之后,开工自然不在话下。城投公司也是要盈利的——事实上,做房地产开发获得经营性收益,是城投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
虽然近些年,大家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相比于品质购房者更关心能不能如期收房。
这方面,作为国企的城投公司能够给到购房者更多的心理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土地流拍率,拿出了十足的诚意,放出的土地越发优质,很多地块,拿到就是赚到。
比如2022年上海第二批次出让的「长宁新泾项目」,位于西郊板块,周边被开发较早且具有历史底蕴的别墅区环绕,吸引了一众实力国央企参拍,但最终被上海城投拿下。该宗地块的房地联动价高达16.3万/平米,创下了「限价」政策以来,上海土地出让指导价的最高纪录。你还觉得这是托底?
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初,明源君在文章中敢于预判:城投大举拿地,还将持续!因为,城投拿地越发向核心城市核心板块集中。即便是三线城市,也是这一梯队里的佼佼者。城投拿地的风险其实在不断降低。
长三角相对均富,以及受外贸冲击较小的特点,让其成为近几年各大涉房企业争先布局的区域。中指院数据显示,2023年拿地百强企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拿地金额和面积都领跑全国,遥遥领先第二名。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城投拿地金额最多的城市,前10名中有7个都集中在江苏。常州、南通、盐城、南京、扬州、成都、无锡城投累计拿地金额都超500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江苏省的涉房城投平台占到全国的10%以上,总资产规模达到4万多亿元。
今年1-2月,前100强企业拿地金额同比上升30.6%,也跟核心城市增大优质地块的供应有很大关系。在行业整体较冷的形势下,为了吸引企业拿地,不少城市继续加大优质地块供应量:北京第一轮拟供地清单中,9宗54公顷位于中心城区占比约四成,东城区也有住宅地块上新且大多数地块周边均有地铁;杭州推出的第一批供地清单中,安琪儿市场地块、三里亭地块等多宗地块也挺抢眼。这些项目,去化都有一定的保障。城投自然很乐意参与其中。
城投也在快速进化升级
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了
很多人一提起城投搞房地产开发,就颇为不屑。岂不知,城投也在进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首先,有一批城投,早在进入大众视野之前,就已经有丰富的开发经验了。2021年拿地开工率靠前的城投有成都交投、成都城投、宁波轨道、成都兴城、杭州城建等,凭借的就是自身在地产业务上已经比较有优势。
其次,不少城投刚开始是基于托底的逻辑进场,干着兜底的活,但不要忘了,城投公司自身也有迫切的转型升级的诉求,通过与优秀企业合作开发或代建,在干中学也可以得到快速成长,完成自我进化。已经有一定房地产项目开发经验,特别是在投资拿地端拥有优势的城投,通过引入优秀合作方,尤其可以最大程度的缩短学习曲线。
比如2022年一季度以48.2亿元获取大兴区黄村地块的北京兴创投资,5月份引入中建壹品(操盘方)、联投置业和大兴城建,8月中旬项目命名「大兴星光城」并开放售楼处,9月项目开盘。自己没水平的话,仅靠合作方,很难如此快速的推进。
最后,随着大量头部企业暴雷,城投吸引了很多头部开发商跳槽的精英,开发操盘能力大幅提升。
近两年,城投从此前标杆民营房企引进高级职业经理人的消息不断传出。对城投拿地、产品打造和营销等方方面面能力的提升带来十分明显的提升。
即便不从外部引进,也会在体系内部物色专业人才掌舵。类似这样的城投公司还有不少:他们不仅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实力,努力吸纳人才,而且在积极向市场化转型。一套组合拳下来,进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千万不能用几年前的老眼光看待这些城投。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城投开始亲自下场的原因之一……
小 结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短短几年时间改变了很多很多,不少企业走向了沉沦,但这并不是全部。在萧瑟中,仍有一股向上的力量。看到了这点,就不会对城投几乎「承包」拿地排行榜感到诧异了。
时代在变,我们不仅要改变做事的方式,还要不断刷新看待事物的眼光。(作者: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总编、首席研究员 艾振强)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