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观出身官宦世家,少年俊秀,慷慨豪放。
23岁,他读兵家书,给亲戚吴兴太守孙觉做帮手。
29岁,他拜谒苏轼,成为其“门下士”。他写诗表达拜偶像为师的兴奋:
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徐州英伟非人力,世有高名擅区域。
珠树三株讵可攀,玉海千寻真莫测。
——《别子瞻》
谁人不慕强,跟着感觉走。这一年是1078年。同年,秦观秋试落第,苏轼书信安慰。秦观写《黄楼赋》相赠。黄楼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筹建,为徐州五大名楼之一。
《黄楼赋》开篇即气象万千:
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左方。
挟光晷以横出兮,千云气而上征。
既要眇以有度兮,又洞达而无旁。
斥丹艧而不御兮,爰取法乎中央。
列千山而环峙兮,交二水而旁奔。
苏轼欣然一笑,评价秦观有屈原、宋玉之才。但秦观热衷写词,在苏轼的四个学徒中,他的词一骑绝尘。比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再比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纤云弄巧》
句句经典,引无数后辈追捧。但秦观不曾骄傲,他喜欢黄庭坚那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认为黄庭坚是“江南第一等人物”。
苏轼也觉得黄庭坚好,性格和文风都像自己,而秦观多少有点“虚”。恰巧秦观写了一首词,叫《满庭芳·山抹微云》,苏轼便昵称他为“山抹微云君”。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确实有些无力,但画面极美。秦观坦然接受恩师的赐名。

转眼第二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因表达对新法不满而遭弹劾,幸免一死。秦观急忙去探望。此时的他尚未进入仕途,但也初识了官场的水深火热。
1080年,苏辙被贬筠州,经过扬州时,秦观陪同游览,并与扬州太守鲜于侁交好。他写《望海潮·星分斗牛》赞美扬州的繁华,直追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星分斗牛,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31岁,正值立业之年,秦观广结善缘,依然对官场充满期待。
1085年,秦观进士及第,成为太学博士。但因旧党内部纷争不断,秦观工作遇阻,心情烦闷,恰巧苏轼的师母即欧阳修夫人薛氏病故,他便去帮忙写祭文。
欧阳修对苏轼有知遇教导之恩,苏轼对秦观亦然,因此欧阳修算是秦观的师爷。不久,孙觉病故,秦观亦铭记恩情,挽词相赠。
1091年,秦观被诋毁言行不当,失去要职,只能作校对文字的低薪工作。这让他捉襟见肘,不得不向同僚讨米吃。
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
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春日偶题呈钱尚书》
宋神宗大概是惜才,不久又擢升他为国史院编修官,前路再次柳暗花明。然而朝堂变幻莫测,1094年,宋哲宗亲政,主张变法的“新党”开始独揽大权。
苏轼及门下旧党均被贬谪。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他的词日渐含蓄深沉: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望海潮·洛阳怀古》

1095年,秦观又被贬谪到处州,做一个酒税监管员。他没有苏轼那样洒脱,也没有黄庭坚那么率性,他的锐气已经消磨殆尽了。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水边沙外》
苏轼明白秦观的苦楚,他写下《千秋岁·次韵少游》与秦观唱和:
乌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黄庭坚也作《千秋岁·苑边花外》,一道回忆起如烟往事: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
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贯珠沈海。
苏轼俨然听天由命,黄庭坚最多感慨连连,而秦观始终愁容满面。他想不明白,自己老老实实读书,兢兢业业工作,怎么能够越混越惨。

他不明白的还在后头。朝廷说他附和苏轼,贬低神宗,免除一切职务,遣送郴州编管。1097年,客居郴州的他写下一首更“虚”的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郴州旅舍》
他用“失”来形容雾的迷茫,用“迷”来形容月的彷徨,一如他自己,在人生的路口几度迷失,寻不到方向。他想写信,写一摞摞的信,上面全是自己的恨。
郴江绕着郴山,本是客观景物,在诗人的眼中却徒生悲凉,似潇湘妃子流着眼泪,却不知为谁而流,也不知流向哪里。在那一刻,秦观会后悔追随旧党吗。
明明神宗也对他青睐有加,王安石也对他欣赏颇多。可他不是绝情之人,他恨的是那些可恶的奸臣,政绩毫无建树,打压能耐一流。
也许,他更恨自己生活在北宋,一个即将没落的时代。他已经隐隐感到,北宋朝廷不过是一团乱麻、一锅坏粥,行将朽木,垂垂危矣。
公元1100年,宋哲宗驾崩,新即位的宋徽宗在向太后的操控下,宣布废除变法新政,重新启用“元祐党人”,即苏轼等反对变法的旧党。
秦观得知喜讯,与苏轼相约见面,写下满纸辛酸: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江城子》
“北归鸿”,指谪居海南的苏轼遇赦北还,“南来飞燕”则指秦观自己,老友相见不由得感慨万千。二人相顾无言,唯有把酒斟满,不去想过去和未来,因为没有答案。
这一年也是秦观的大限,没过多久,他带着一个卑微的官衔离开了人间。幸好,他停留在这一年。
向太后去世,羽翼丰满的宋徽宗开始打压苏轼一派,将他们的名字刻到碑上,已故的、未故的,全部视为奸党,分别定罪。
秦观若知道,棺材板都得掀开,起来继续懊恼迷茫。可是,尽管他的仕途如此不顺,却成就了惊世美词,首首经典,千年流传,就连他与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唱和也成为了千古佳话。
世间何来对错,诗人们卓越的才华,可能就是对别人最大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