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葛均波院士:泛血管医学前沿洞察,开启心血管诊疗新纪元

妙菱看健康 2024-12-14 03:42:57

在医学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血管疾病诊疗与管理始终是关键焦点。传统心血管医学专注心脏及主要血管的模式,于实践中渐露局限。在此背景下,泛血管医学蓬勃兴起,为该领域注入创新活力,成为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泛血管医学——诊治进展与管理规范》的出版,恰如关键节点的重要标志,见证其发展历程中的坚实步伐。2018年,首本泛血管医学书籍初步奠定概念基础,此次新作深度整合了多学科的前沿成果与智慧,深入探究诊疗管理规范,极力推动学科从初步认知迈向深入发展阶段。

值此重要时刻,我们有幸邀请到该书主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进行深入交流。借由此次访谈,深入探寻著作编撰初衷,细致梳理泛血管医学相较于传统心血管医学的独特特质与优势,精准剖析其在临床实践优化、科研探索创新及专业人才培育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审慎展望学科融合前沿技术后的未来趋向与潜在突破。期望借此访谈,引领读者走进泛血管医学世界,感知其推动医学进步、改善健康福祉的核心价值与积极意义。

Q

尊敬的葛均波院士,您好!作为《泛血管医学——诊治进展与管理规范》这一著作的主编,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编写这本书的初衷和背后的思考呢?

A

葛均波院士: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医学在研究和治疗血管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血管疾病长期以来被分散在多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内,各个学科往往独立进行研究,这种分散的研究模式限制了我们对血管疾病本质的深入探究,同时也阻碍了治疗效果的显著提升。

回望2018年,首本泛血管医学书籍《泛血管医学——概念及常见疾病诊治》的问世,以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共同病理特征为线索,系统阐述了“泛血管”的概念、临床诊断思路及治疗原则,为泛血管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今,我们与时俱进,在旧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优化,推出全新的《泛血管医学——诊治进展与管理规范》,这标志着大家对泛血管医学的认知已从“基础”迈向“深入”。

这本书汇集了众多学科专家的智慧和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血管疾病诊疗管理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它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还提供了实用的实践指导,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实现更精准地诊断和治疗。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Q

您认为泛血管医学相较于传统心血管医学,具备哪些显著的独特性以及优势?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可能会带来哪些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A

葛均波院士:泛血管医学突破了传统心血管医学仅关注心脏及主要血管的界限,转而从宏观角度审视人体血管系统,将其视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与传统心血管医学主要围绕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不同,泛血管医学重视血管树从心脏延伸至微血管的各个分支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动脉、静脉以及微循环在内的整个血管体系,构建出一张详尽的血管网络图谱,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影响整体循环的关键点。

在病因研究方面,传统心血管医学往往只关注心血管事件的直接风险因素,例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冠心病等单一因果关系。而泛血管医学则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共性因素,如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等在多器官血管病变中的普遍作用机制。以糖尿病为例,泛血管医学从系统性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炎症因子激活微血管网络失衡等综合角度进行分析,这种全面的病因观为精准诊断和全面干预提供了坚实基础,有效避免了“头痛医头”的片面性,这是其显著的优势所在。

在预防策略上,泛血管医学显著地将防线前移。传统心血管预防主要集中在已确诊的高危人群,关注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控制,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降脂治疗。泛血管医学则强调对全身血管健康的早期监测,利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筛查亚临床血管病变,在血管内皮功能刚开始出现异常、动脉僵硬度轻微增加的无症状阶段进行干预。通过评估生活方式、遗传背景、代谢状态等多维度因素,精准识别潜在的血管疾病风险个体,并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包括营养干预、运动处方、心理调适等全方位预防策略,有效遏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极大地扩展了预防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了传统的事后补救式预防模式。

在治疗方面,泛血管医学助力于推动精准医疗的革新。当前心血管治疗的现状为依据症状体征和局部病变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案,而泛血管医学有望实现根据个体的基因、蛋白、代谢组学特征进行“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例如,在冠心病合并外周血管病的情况下,会考虑药物在不同血管床的疗效差异及相互作用,调整抗血小板、降脂药物的剂量和剂型,或联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整体血管功能。在未来,我们期待在复杂血管病变的介入手术规划中,多学科团队也可以依据泛血管影像学评估制定兼顾多血管区域血运重建的策略,如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时,会同时或分期处理病变血管,精确计算介入路径选择,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大的功能恢复,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及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复发可能性,从根本上重塑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理念与实践模式,提升患者的长期预后质量。

Q

从您的专业视角出发,您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泛血管医学领域的临床实践、科研活动以及医学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将会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A

葛均波院士:在临床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本书为医生们提供了关于泛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进展。这些内容有助于医生们建立起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诊疗思维框架,从而在临床决策过程中作出更为明智和有效的选择。例如,在面对那些涉及多个系统的复杂血管病变患者时,医生们可以依据本书中提供的策略和方法,制定出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提升整体的医疗服务质量。

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内,本书为构建一个多学科交流与创新的平台贡献了一份力量。希望书中的前沿研究成果和理论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激发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创新灵感。此外,本书还能够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作为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材,本书将帮助医学生和年轻医生们掌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系统性临床思维和跨学科合作的理念。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为泛血管医学领域持续输送具备综合能力的医学人才,进而提升我国医学的整体水平,并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Q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您认为泛血管医学这一领域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您个人对于泛血管医学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A

葛均波院士:展望未来医学的发展,泛血管医学有望与尖端技术进行深度结合。利用人工智能的辅助,医生将实现更精确地诊断,并制定出符合个体差异的治疗计划。通过处理庞大的医疗数据集和运用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将提高对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并优化治疗方案,进而提升治疗效果。分子生物学的持续发展也将促进我们对血管病变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催生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创新疗法。这些先进技术将助力更精准、安全地修复受损血管,逆转早期病变,为患者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跨学科合作将日益紧密,共同打造一个集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一体化的健康管理网络,确保患者能够接受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未来几年内,智能诊疗系统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显著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精确性。干细胞技术在血管修复领域亦将实现突破性进展,显著改善重症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国际间的合作亦将成为常态,我国将通过不断增加创新成果提升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泛血管医学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为促进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葛均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

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个人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树兰医学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国际心血管创新大会终身成就奖。

担任Cardiology Plus主编,Hea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Herz副主编。共发表SCI收录的通信作者论文669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2部,担任主编的《内科学(第9版)》于2021年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7项。

编辑丨杨坤

审核丨卢璐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