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足而立(chóng zú ér lì),意思是并脚站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成语出自《史记·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汲黯,字长孺,西汉濮阳人。汲黯出身官宦世家,靠着父亲的保举,年轻的汲黯在汉景帝时便当了太子洗马,为人严正的他颇受他人敬畏。汉景帝驾崩后,太子刘彻即位,出身东宫的汲黯遂被拜为谒者。
作为东宫旧臣,汲黯在汉武帝初期颇受信任,多次受命视察地方,例如河内郡发生火灾时,汲黯奉命前去视察,他见百姓受灾严重,遂手持符节命河南郡开仓放粮,事后汲黯为自己假传旨意向汉武帝请罪,汉武帝非但没有问罪,反而调任他为荥阳县令。
即便汲黯认为当县令乃是耻辱,并因此辞官,但汉武帝仍旧没有怪罪,而且还将他重新调入朝廷,任命为了中大夫。
汉朝立国以来,以黄老道家思想治国,推行“无为而治”,直到汉武帝即位后,为了改革弊政,采用董仲舒的理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推崇儒家思想,采取“外儒内法”,王道与霸道杂治的治国方略,公孙弘等儒家士子和张汤等酷吏纷纷得到重用。
然而,汲黯却是崇尚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都喜好清静少事,将事情都交付自己挑选的得力郡丞和书吏去办,而且不苛求小节。虽然凭借着汉武帝的宠信,他先后担任东海太守和主爵都尉,但因治国理念不同,再加上汲黯为人处事太过傲慢,这为其坎坷仕途埋下了伏笔。
酷吏张汤乃刀笔吏出身,早年曾任长安吏,后经周阳侯田胜推荐,在内史宁成手下担任掾吏,此后历任茂陵尉、丞相史,又经丞相田蚡推荐担任御史。陈皇后巫蛊案爆发后,无人敢承接此案,只有张汤主动请缨,并因承办此案受到汉武帝重视,升任太中大夫,奉命与中大夫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
张汤此人十分善于揣摩上意,看出汉武帝有意严法治国的他,在制定律令时极为严峻细密,这让汉武帝十分满意,借此得以升任廷尉。廷尉作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张汤到任以后,不仅执法严苛,而且十分尊崇汉武帝的意志,因而深得重用。
汲黯本就反对汉武帝改革,对于张汤更正律令更是不满,在张汤刚刚凭借更正律令出任廷尉后,汲黯便当着汉武帝的面指责道,“你身为正卿,上不能弘扬先帝功业,下不能抑制天下邪恶。无论是安国富民,还是清空牢狱,全都一事无成,却只做错事,以成就自己功业,你怎敢破坏高祖定下的典章制度?”
不仅如此,汲黯对于张汤这种媚上的做法,更是十分厌恶,为此多次与张汤当廷争辩,他曾怒不可遏的痛斥张汤说,“天下人都说刀笔吏不可为公卿,今日观之果然如此。如果非要按照张汤之法行事,恐怕天下人都要‘重足而立,侧目而视’了!”
汲黯不仅攻击张汤,对于公孙弘等儒士也是频频当面抨击,说他们乃是心怀奸诈而外逞智巧,只会阿谀主上讨取欢心之辈。
虽然汲黯常常进言直谏,然而由于治国理念不合,他所抨击的又都是汉武帝的宠臣,汉武帝非但没有因此惩治公孙弘、张汤等人,反而导致汲黯自己日渐失去宠信,而公孙弘、张汤等人则是对汲黯恨之入骨。
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薛泽被免职,公孙弘继任丞相之位。不久,公孙弘向汉武帝建议说,“右内史辖区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十分难以管理,非素有声望者不能当此重任,请调汲黯为右内史。”
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汲黯就此被调出朝廷,先是担任右内史,数年后因罪被免职,再后来又被起用为淮阳太守,最终病逝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