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文化有虞氏在1.1万年就在使用的文字,在三千多年的商代被刻在甲骨上。
从甲骨文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万年前上山文化有虞氏的生活。
这是一个擅长海上航行和经商的文明,拥有地球上最早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文字体系。
比如“舟”字,就是有虞氏在一万年前使用的独木舟。

这样的独木舟在上山文化后续的跨湖桥遗址出土了,有用竹子编成的席状船帆,而且很可能是一艘双体船,在甲骨文里面写作“方”,是两只船并在一起组成的双体船。

跨湖桥的舟
有帆,自然也有甲骨文里的“帆”字,画的就是一面帆的样子。

甲骨文“帆”
既然有船和帆,自然也有船浆。甲骨文“般”字,画的就是一个人在划着船桨来操舟。盘旋的盘,也是这个字。

如果是两只手撑着船篙的样子,就是一个甲骨文里的“朕”字。这个字原本应该是表示两手撑着船篙把船停下来,后来才演化出“我”的意思。

用船篙可以测量水深,所以甲骨文里的“寻”,就是两手伸长在船篙上测量水深的样子。

【周禮·地官·媒氏註】说:
八尺曰寻。
两手伸开的长度大约是八尺,也就是一寻。直到今天,英美制计量水深的单位也被译为“寻”,一英寻约长1.828米,与《周礼》规定的八尺长度几乎完全一样(秦制一尺合今23.1cm) 。
有虞氏乘船主要从事贸易活动,所以甲骨文“受”其实就是在船上进行的贸易(受授)活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贸易活动很多是私人进行的,可见走私货的活动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了,甲骨文里的“盗”字,就是一个人撑着船叫卖的样子。

甲骨文“盗”是船上走私货的意思
《甲骨文合集》第8315号甲骨上,记录了一次三千年前的走私活动。
刻辞说:
丙寅卜,洹其盗?

洹水是殷墟附近的河流,可见当时沿河贩卖私货的活动仍然很盛行,被称为“盗”。
这些盗卖的货物,很可能是来自东部沿海的海盐和陶器。
最晚九千年前,有虞氏的陶器就已经贩运到了西亚,同时带去的还有文字和文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