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导弹仍将是坦克装甲车辆的致命杀器

阿隆过去 2024-07-18 02:44:20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3.11.007

坦克装甲车辆始终是战场上强大的存在,它不仅具有强大的火力,而且自身拥有强大的防护能力。毋庸置疑,反坦克导弹(ATGM)是坦克装甲车辆的巨大挑战,必要时它也可以用于摧毁简陋的野战工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坦克装甲车辆的不断发展,众多国家一直也在研制和改进反坦克导弹,力求以低成本优势歼灭坦克装甲车辆编队。

自冷战以来,反坦克导弹被广泛使用。这种武器由制导系统、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弹体等部分组成;发射后,其战斗部能够穿透装甲,使装甲目标及其乘员失去作战能力或者被消灭。由于反坦克导弹通常配备较为先进的战斗部,因此对坦克装甲车辆的威胁远比非制导火箭弹和火箭推进榴弹(RPG)要大得多。随着反坦克导弹的大量扩散,其威胁程度大大增加,射程、速度、精度和杀伤力也在不断提高。此外,反坦克导弹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因此几乎任何军队或者非国家组织都拥有这种武器。

近距离战斗中的“杀手锏”

反坦克导弹的低成本与购买坦克装甲车辆(如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等)的费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正是战争经济学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一支军事力量能够以低廉的成本摧毁对手的昂贵资产,而这些资产又很难被替换,最终将损害该国发动战争的能力。

在态势允许的情况下,重装(重型装甲)部队也是可以被反击的。最近的几场冲突再一次验证,反坦克导弹和以往一样具有较强的杀伤力。2006年在黎巴嫩发生的以色列-真主党战争,凸显了装备反坦克导弹的小型机动部队对抗装甲部队的能力;2011年叙利亚内战中,反对派部队也使用了反坦克导弹;2020年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冲突中,反坦克导弹的使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最近的俄乌冲突更彰显了反坦克导弹的价值。

尼克·雷诺兹是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RUSI)陆战研究分析师,经过对纳卡冲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他表示,“尽管为了高效打击亚美尼亚军队的纵深目标,阿塞拜疆可谓尽其所能大量部署了情报、监视、目标截获与侦察装备(ISTAR),以及精确打击武器系统,取得了一定战果,但反坦克导弹的使用却没有得到大量的报道。事实上,此次冲突中,反坦克导弹在近距离战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近距离战斗中,敌对双方通常在2~3千米的视距范围内直接交战,反坦克导弹往往由徒步(下车)步兵小队操作。反坦克导弹的优势在于,拥有火炮系统射程之外的防区外攻击能力,其有效射程可达3千米,不过这也有可能给操作人员带来直接的风险。反坦克导弹的最大射程各不相同,但操作人员更为喜欢的射程是2.5~4千米左右。虽然可以从更远处发射,但会使反坦克导弹的制导变得更加困难,而且其成像传感器可能也难以识别更远距离的目标。

获得战场纵深

雷声导弹与防御公司机动、特种作战部队和空地系统需求与能力主管汤米·博卡迪认为,为了在战场上获得纵深,步兵编队必然选择配置自己的交战区域。战场上建立纵深很重要,因为这些步兵编队不只是在某个地带与对手一辆固定(停止间)的坦克交战,他们可能至少要面对3~4辆主战坦克组成的一个排,而该排通常隶属于一个装备12~14辆主战坦克车的连。除了后勤支援和指挥控制车辆外,一个典型的机动或者机械化营大约装备42~44辆坦克。

对手的坦克编队可能拥有5千米的纵深,通常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也就是说,每2分钟可以移动1千米。博卡迪表示:“如果你发现大约7千米外有一辆坦克或者一群坦克,那么在其进入(主炮)射程之前,你有大约4分钟的时间,但其后面可能还有40多辆坦克。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你会意识到,己方还有15分钟的战斗时间,必须重新装填弹药,且需要重新进行部署配置,以对抗对手即将到来的坦克。然后,再过3~5分钟,那辆(群)坦克就会到达其主炮射程位置,现在才是真正构成威胁的时候。从最初发现到现在,他们已经前进了7分钟,现在就位于你的正面,用主炮和机枪发起攻击。此时此刻,战场上最脆弱的人员是步兵。”

这一危险的场景凸显出发挥反坦克导弹最大优势的重要性,即尽早感知(发现敌情),并将武器系统布置在交战区域周围的不同方向和阵地上,以对抗正面坦克,并削弱纵深之敌可能带来的威胁。这些情况和采用的战术是发展和提高反坦克导弹技术的基础。同样,想要抵御反坦克导弹的威胁,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技术也应该不断发展和提高。

可靠的反装甲武器

对抗反坦克导弹需要采取的战术是预先部署步兵,或者其他地面侦察分队,抑或利用空中侦察手段,以发现对手潜在的反坦克导弹伏击地点。当遭到攻击时,坦克装甲车辆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规避对手反坦克导弹制导系统的瞄准跟踪,迅速进入掩体。尽管可能奏效,或许还会采取释放烟幕或者其他隐蔽手段,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手反坦克导弹小队经常选择高架射击位置/阵地(特别是在城市地区),使己方难以选择隐蔽位置。

通常情况下,坦克装甲车辆安装爆炸反应装甲(ERA),即在两块钢板之间安装一种低灵敏度的爆炸材料,并固定在主装甲上。一旦反坦克导弹战斗部撞击坦克装甲车辆,爆炸反应装甲就可以将其摧毁,但这种形式的防护早就被配有串联战斗部的导弹所“解除”。当然,附加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同样也可以被配有多种装药战斗部的导弹摧毁。

主动防护系统(APS)是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手段的一种最新尝试,即利用传感器和爆炸装置,摧毁来袭导弹/战斗部,以保护坦克装甲车辆。但这并非万全之策,可以采取干扰、电子欺骗,或者压制等措施规避来袭导弹/战斗部。这代表了进攻与防御系统之间正在进行的“技术博弈”。每当出现新的技术成果,就会有相应的技术予以应对。

雷诺兹称,现有的反坦克导弹正在进行各种改进。相应地,为了抵御反坦克导弹的袭击,坦克装甲车辆也采用了多种反制措施,比如正在开发之中的硬杀伤和软杀伤解决方案。但现实是,坦克装甲车辆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硬杀伤)并可靠地开发出来,比改进反坦克导弹本身要困难得多。他解释说,反坦克导弹的杀伤力正以远高于平台自我防护能力的速度增长。就坦克装甲车辆抵御反坦克导弹袭击(即装甲防护能力)而言,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基本上只能是增加车辆的重量。也就是说,为坦克装甲车辆披挂更多采用经济实惠的新材料制成的附加装甲/爆炸反应装甲是更好的选项。

尽管还有其他武器可以用来对抗装甲目标,与有人驾驶飞机或者直升机的近距离空中支援相比,采用无人机和巡飞弹实施远距离打击是一种新的选项,但这些装备或许并非总能有效运用,集成了综合网络的现代防空系统可能会使空中力量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此外,俄罗斯等将电子战作为其进攻和防御行动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地面部队与前进空中管制员(FAC)或者联合终端空中管制员(JTAC)之间的数据链路可能不可用。即使有可用的飞机,地面部队也无法与其通信,以提供准确的目标数据。因此,在未来高强度冲突中,反坦克导弹将是徒步/下车步兵部队可靠的反装甲武器。

反坦克导弹的制导

如今,大多数反坦克导弹采用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SACLOS)。这意味着,操作人员必须将目标放入武器瞄准具的十字准线中,然后发射才能击中目标。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也用于防空导弹。尽管只需要短时间的训练就能操作,但这意味着从发射开始,到导弹整个飞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将目标在瞄准具内牢牢锁定;指挥发射单元与导弹之间则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链路予以保持。

目前仍有许多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在使用,如欧洲的“米兰”、美制的BGM-71“陶”式和M47“龙”式、俄罗斯的9K113“竞赛”、9K115“混血儿”和9K111“巴松管”,以及中国“红箭”8等反坦克导弹。发射这些反坦克导弹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它们都不属于“发射后不管”武器,这意味着操作人员会增加自身暴露于对手反击火力之下的可能性。然而,采用有线制导意味着反坦克导弹无法被对手干扰,而一名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仍然能够非常准确地瞄准目标。

一些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SACLOSATGM)还采用激光制导方法。常见的包括:俄罗斯的9M133“短号”、乌克兰的“史克夫”和南非的“猎豹”等。作为驾束制导武器,虽然这些反坦克导弹使用的是更难探测到的低功率激光,但仍然可以暴露其发射装置的位置。然而,这些武器系统也不易被干扰,激光发射时无需直接对准目标。相对于早期的手动瞄准线指令制导(MCLOS)反坦克导弹,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的优势更加明显。手动瞄准线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要求操作人员通过有线链路或者无线电控制,使用小型操纵杆将导弹引导至目标上。导弹底部会装有一枚镁弹(即镁光照明弹),这样操作人员就可以看到其飞行方向。当然,现代军队很少使用手动瞄准线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因为要想精确地将其引导到坦克大小的目标上是极其困难的,而且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

在面临坦克装甲车辆逼近的高压作战环境中,步兵加强反坦克导弹的使用是为了缩短杀伤链时间和提高自身的生存机会。按照博卡迪的说法,使用操作简便的反坦克导弹是提高作战效率和减轻士兵压力的最有效方法。

第三代以后的反坦克导弹通常配有被动成像红外(IIR)导引头和毫米波(MMW)制导系统,具有从空中直接攻击坦克装甲车辆的攻顶能力,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则不具备该能力。从顶部攻击最薄弱的装甲,并规避主动防护系统,能够极大提高反坦克导弹摧毁坦克装甲车辆的几率。有一些主动防护系统配备的是短程传感器,无法探测到远距离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原因是(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导航设备可以改变导弹的飞行弹道。

战场态势感知

由于被动成像红外导引头不具备记录目标的热量强度的性能(仅能记录热目标与其较冷环境之间的温差),因此对于坦克装甲车辆的防御能力来说,使用高温照明弹和其他热设备来“分散导弹的注意力”也会受到限制。此外,毫米波制导意味着,反坦克导弹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发现目标。

同样地,对反坦克导弹的电子防御也会受到限制。比如,美国的FGM-148“标枪”、以色列的“长钉”、法国陆军装备的MMP中程导弹(欧洲导弹公司研制)、土耳其的OMTAS、中国的“红箭”12,以及乌克兰的“史克夫”等较新式反坦克导弹,都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不需要持续主动发射连接(发射装置与导弹之间)。发射装置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因为其位置只被发射程序所获悉,而且对手使用的电子干扰设备也无法干扰导弹的制导。拥有“发射后不管”能力使操作人员能够完成快速转移,以规避对手的反击火力、提高生存能力,并在交战区域内占领新的发射位置/阵地继续战斗。

未来对反坦克导弹的改进主要是为指挥发射单元配备更先进的传感系统。据悉,雷声公司为“标枪”反坦克导弹开发了轻型指挥发射单元(LWCLU),2022年结束开发并投入生产。该轻型指挥发射单元配备一个2.5千米探测距离的昼间与红外传感器,以及高清昼间瞄准镜(7千米)和高清夜间瞄准镜(5千米)各一具,将取代现有的指挥发射单元。这意味着,(徒步/下车步兵)未来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将具有显著提升的态势感知与目标探测能力。除了无人机,步兵排中的任何其他装备都不可能比轻型指挥发射单元观察探测得更远。

尽管具有光学增强功能,但“标枪”反坦克导弹现有发射单元的计算机还不够先进,无法辨别取景器所看到的东西。因此,操作人员必须用拇指控制取景器内线条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以便在目标周围绘制一个方框。这种手动瞄准方法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不过,目标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差,还是能够让计算机准确锁定目标,并指令武器系统予以发射。这无疑会延长交战的时间。

因此,先进的光学系统也需要通过软件改进算法来提升性能,这些改进的算法可以通过让操作人员探测目标,并获得射击解决方案来缩短杀伤链时间,就像使用自动目标识别系统一样。

集成人工智能

在真实的战场上,对于正在采取规避动作,并可能向你射击的移动目标来说,提高反坦克导弹操作人员的交战速度至关重要。博卡迪表示:“建模仿真软件可以将这一过程缩短20秒。这真的能让操作人员大大缩短杀伤链时间。你要记住的是,正面有对手的42辆坦克,其炮长需要重新装弹。回到战术上来:对手的一排开始战斗,接着是二排,然后是三排,而一排需要重新装弹。所以,这一切都回到了交战区域的艺术和科学上,掌握哪个排的坦克正在射击,以及什么时候射击很重要。改进的软件算法有助于缩短杀伤链时间。”

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允许计算机自动识别并锁定热成像仪上的目标,从而实现更快交战。据雷诺兹称,这项技术目前还没有普及到所有的反坦克导弹系统。然而,考虑到中国已经在民用环境中采用人脸自动识别技术,从理论上来说,与几年前相比,从背景植物中区分出坦克装甲车辆,现在要容易得多。他指出,“特别是当隔热板等反制技术迎头赶上时,坦克装甲车辆能够更隐蔽地融入背景中时,将需要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或者机器学习,以便使用高保真传感器,识别出(隐蔽的坦克装甲车辆)相对较低的信号特征,并知道通过目视观察目标的方向。”

进一步的开发包括,将反坦克导弹与战斗管理系统(BMS)和更广泛的网络进行集成,以扩大探测和交战距离/范围。算法将允许各种地面和机载传感器向武器系统提供提示数据,从而使反坦克导弹操作人员能够在用户界面上看到指示方向的箭头,以发现新的目标。

此外,更多类型的反坦克导弹被安装在装甲输送车和机器人战车上,使其在前线部队中更具杀伤力。这也显示出反坦克导弹的总体发展方向:在可预见的未来,反坦克导弹仍将是战场上坦克装甲车辆编队最致命的杀器。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