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狠塑造规则——苏美舰机海空斗法

阿隆过去 2024-08-23 16:19:31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16.12.012

美国《防务新闻》报道,2016年4月12日,俄军两架苏-24歼击轰炸机在波罗的海公共水域低空掠过美国驱逐舰超过十次,后者当时正在参加北约演习。这件事让外界认识到俄美关系的紧张与对抗,似乎每个军事动作总能引发某些“擦枪走火”的担忧,但事实上,这类“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冷战岁月里经常上演,双方在一系列斗争中互相摸出对方底线,从而在“险过剃头”的较量过后,基本上相安无事。

“逞勇斗狠”“塑造”规则

实际上,冷战早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就开始了,当时共产主义集团和资本主义两大集团之间发生多次军事摩擦,并且屡屡酿成“机毁人亡”的恶性事件。1950年4月8日,美国海军在靠近苏联利耶帕亚港的波罗的海进行演习,期间一架PB4Y飞机鬼使神差地靠近苏联领海基线,苏联国土防空军立即出动4架拉-11飞机拦截,由于美机拒绝按照苏方要求迫降,结果被苏军断然击落,造成10名美国飞行员死亡。事后,苏美通过外交渠道,试图商讨双方机舰在公海避免“危险接触”的可能性,然而随着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两大阵营再也无法进行友好协商了。

既然谈判桌上商量不出规则,那就只能靠军人“逞勇斗狠”去“塑造”规则。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远程航空兵获得巨大发展,被北约称为“熊”的图-95战略轰炸机形成战斗力,抵近侦察、远程巡逻是其拿手好戏。苏联空军少将V·P·德拉戈米列茨基回忆,当年他负责指挥第116重型航空师,“战略前出,以空制海”是部队的主要任务,尤其是靠空射反航导弹抵消美国海军的航母优势。但这一作战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准确跟踪定位敌舰队方位,并且掌握低空掠海攻击的技巧,这对驾驶笨重轰炸机的机组来说简直是杂技!当时,苏联最有效的空对舰导弹是Kh-20,可是这一“杰作”的使用条件非常苛刻,往往要求轰炸机的飞行高度够低,而且持续提供目标引导,这意味着飞机始终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容易成为敌舰的“活靶子”。

为了“消灭敌人,保护自己”,苏联远程航空兵索性直接在公海“显示存在”,拿不怀好意的美国和北约海军“试刀”,有意思的是,苏联政府在多数时候也欣赏这种“勇敢的行为”,“既然美国人把‘小动作’显摆到我们家门口,我们也可以给他们制造点‘小麻烦’。”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如是说。结果,在1960年以后,美国海军编队上空经常出现苏联飞机(它们大多是能携带重型导弹的“煞神”)。更让美国闹心的是,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后,苏联迅速在这个加勒比岛国建立“战略桥头堡”,沿着格陵兰岛与冰岛、冰岛与英国之间的两条空中通道,展开对美国和北约的不间断空中侦察,美军把这条密布苏联飞机的空中走廊称为“CUGIUK高速公路”,即古巴、格陵兰、冰岛、英国国名的首字母缩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海空危险接触”就在此发生。

来自图-95的“亲密熊抱”

1963年1月27日至2月27日,“星座”号、“企业”号、“福莱斯特”号航母在大西洋上享受了来自图-95机群的“亲密熊抱”。在亚速尔群岛(北大西洋东中部)西南水域,“福莱斯特”号航母上的雷达可以发现200海里以外的空中目标,而且目标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近,于是美军立即出动F-8舰载战斗机起飞拦截。美国飞行员弗雷德·斯塔登迈尔描述自己拦截苏联飞机时的情景:

“我们从航母上起飞时,图-95已经占据高度优势,所以我的座机只能做出从下向上攻击的姿态,尽可能迅速地靠近它。垂直距离、太阳位置、云层情况什么的,都不用考虑。只要贴近它,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一半。之所以要贴近,一是出于限制对手航线并驱而逐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防止图-95发射可怕的反舰导弹,图-95携带的高速反舰导弹安装有35万吨当量的核弹头,一旦发射将是美国航母的噩梦。为防万一,我们要尽量把图-95赶得远远的,同时对其进行贴身监视,目的很简单——如果他们发射导弹,立即摧毁发射平台或目标引导飞机,以使导弹失去引导。或者,直接摧毁处于加速阶段的导弹。我们在模拟器上受过专门的训练。”

可是,斯塔登迈尔使出浑身解数,但突防能力极强的图-95已经从最佳的航路捷径飞到航母编队头上,“图-95最终在离航母编队约19千米远实现突破,它迅速降低高度,从152米处掠过航母。如果是战时,我们的航母已经完了。但这时我们仍然要做出拦截的姿态。”事发后,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2月28日接受记者采访称:“我们并没有发现这种飞行有什么威胁,我们承认任何国家的侦察机都有权在公海拍摄别国舰艇。”随后,美国海军也发声称:“我们的航母是按照正常的航线航行的,没有保持无线电静默的必要。”美国海军副参谋长威廉·斯库切(William Scheuch)中将认为,苏联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击碎美国人试图用航母统治世界的野心,让苏联人民相信航母已经过时了,所以苏联海军不再需要航母了;二是这种飞行可以让苏军飞行员接受最接近实战的模拟演练。在后面几个月里,美国海军接到舰艇部队多次的“危险接近”报告,特别是同年6月,“突击者”号航母在航行至日本东部海岸330海里时,6架苏军图-16喷气式轰炸机居然齐齐从区区60米的高度掠顶而过。据美军统计,1963年,苏联共有14架次战机飞过或飞越美军航母,简直是“无法无天”。

随着经验日益丰富,特别是苏联杰出的海战理论泰斗D·福缅科和V·扎波尔斯基总结提出“导弹齐射”理论,强调反航母作战的最佳模式是水面舰队在跟踪状态下对航母实施导弹-火炮攻击,同时辅之远程航空兵和潜艇的空中、水下立体攻击,就能取得最大的杀伤效果,因此苏联飞机的远海抵近侦察与模拟攻击行为就有了更大的“现实需要”。

1968年5月,美国海军派出大量战舰在挪威海域参加演习,其中包括“埃塞克斯”号反潜航母。按照惯例,所有美国舰艇都会成为苏联水面舰艇和航空兵监视的目标。5月28日晨,两架图-16轰炸机从北德文斯克机场起飞,向挪威方向飞去,其中一架由亚历山大·普利耶夫中校驾驶,另一架为L·波波夫驾驶。这两架图-16给美军带来很大压力,因为它们是专门为打击航母战斗群研发的,不仅装备有先进的侦察设备,还携带了可以在100千米处打击舰艇的导弹。更重要的是,图-16是喷气机,速度极快,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目标,当时世界上仅苏联拥有这种战机。不过,普利耶夫中校两人驾驶的图-16目的很简单,只是从事侦察行动:及时发现美军航母战斗群,将其位置通报给波罗的海舰队的水面战舰。但是,这项任务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因为挪威海域非常广阔,而当时的机载雷达功率有限,探测能力弱。

上午11时,普利耶夫中校发现“埃塞克斯”号航母,在通报完它的位置后,普利耶夫中校似乎想给美军一点颜色看,他命令僚机波波夫驾驶飞机升高,监视美军防空武器的动态,而他自己则降低高度,擦着“埃塞克斯”号反潜航母的桅杆飞越而过。突然而至的图-16轰炸机果然令美国人大吃一惊,而低空飞越则让他们心惊胆颤。图-16在离开美国航母后,准备掉头,再来一次。结果一个机翼触碰到水面,飞机在巨大的海水阻力下扎进了大海。随后,图-16在水中发生剧烈爆炸,燃油着火后形成一个小蘑菇云。根据海上救援准则,美军舰艇立刻开往失事地点,试图救援苏军机组人员,但机上所有8名成员当场死亡,其中3具尸体被美军打捞上来,交给了迅速赶来的苏联“觉悟”号驱逐舰,这里面就有普利耶夫的遗体,被苏联海军安葬在南奥塞梯的家乡。

事发后,有小道消息说是美军不堪图-16轰炸机的骚扰,向其开火了,导致其受伤坠落。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可信,真正有说服力的结论是:普利耶夫中校在转弯时半径太小了,机翼刮到了水面,导致飞机栽入水中。此后,苏军收紧了对己方战机飞越美军舰艇上空的规定,以确保不再重演这样的悲剧。

事故刺激规则出台

随着苏联海空军“走出去”的步伐持续加快,特别是1967年“六日战争”结束后,苏美各自支持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双方在狭小的地中海屡屡发生“危险接近”事态,有时候甚至因人为疏忽发生事故。

1970年11月9日,苏联驱逐舰“威严”号在东地中海跟踪一支美英联合舰队,舰长巴拉什鲁莽地选择了从上风面行进的跟踪位置,结果当英国航母“皇家方舟”号为方便舰载机起飞而向上风面调转航向时,导致航母舰艏直接撞进苏联军舰的上层建筑。这次教训让苏联和西方国家都意识到,必须制定一个规则,避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1972年5月25日,苏美国防部官员签署《防止海上意外协定》(CUES),目的是针对公海上航行和飞行的舰船、飞机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拟定规范,避免局部事件导致全面大战。其要点如下:一、避免船只相互碰撞的措施。二、不妨碍对方舰队的编队行动。三、避免在航道繁忙的海域进行军事调度。四、监视船必须与目标保持一定安全距离。五、双方以国际电话、灯号、旗语作为通信联系的工具。六、禁止使用探照灯照射对方船只或舰队。七、潜艇浮航时的通知。八、禁止飞机接近对方舰机,不允许进行模拟攻击与特技飞行,以及飞越舰船上空,或在舰船附近投掷危险物。九、作为规则,任一可能对航行舰船或空中飞机造成危险的行动,双方同意在3~5日前通知彼此;通过各自官方授权的海军官员遵循渠道传达所有海事信息至彼此政府。十、举行年度会议,审查协定的执行情况。

这套规则汲取了以往美苏为预防双方军舰在公海上航行不预期遭遇时应对准则的经验教训,针对因临场情绪反应而可能出现误判所策订的标准作业程序(SOP),这套精神与设计内涵无疑也成为后来其他国家制定类似规则的“参照物”。

规则的双重效应

然而,规则总是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让人遵守它,另一种则是刺激人去规避甚至利用它。作为视公海为“天然竞技场”的超级大国,无论美苏都把CUES规则当成“防撞垫”,更加放心大胆地进行介乎“危险”与“安全”之间的接近行动。

1985年3月8日至26日,苏联驱逐舰“绝望”号进入地中海,在爱琴海水域直接跟踪了美国“艾森豪威尔”号航母,舰长别索诺夫少校是个运用CUES规则的高手,他让“危险接近”变成一种“军事艺术”,做到有理、有利、有节的“完美地步”。他是这样叙述的:

“苏联军舰对美国航母进行跟踪是困难而复杂的,因为航母在夜间能够驶入北约盟国希腊或土耳其的领海并关闭照明灯火,其护航舰艇则会竖起角形反射器,装扮成大型战舰,甚至还紧紧贴近航母并行,然后又分开。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天将拂晓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跟踪的竟然是一艘补给船。经过几次教训后,我们才注意到航母行驶在岛屿和岩礁地区时要特别小心……当海浪达4~5级时,航母加速到20节,苏联驱逐舰通常都会落在后面并失去跟踪对象。有时候,航母战斗群以12小时连续航行和航速保持24节以上的办法来试图甩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跟踪舰艇通常会耗尽燃料。摸到这些规律后,我们便在某个航线关节点上就近派驻一艘油轮以备不时之需,而跟踪航母则暂时靠电子数据继续进行。”“有一天,美国航母完成演练后驶入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绝望’号就呆在港口附近,但我们不知道美国航母要呆多久,毕竟要让跟踪的军舰昼夜不停地在海上漂泊得不偿失。于是,不知是谁想出这么一个主意:当航母打扫卫生的时候,‘绝望’号就盯着它不放,并悄然收集从舰舷后面扔下来的装文件的口袋——有时口袋里居然有航母在海上行动的月计划和在基地停靠的天数。起初我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后来的一切都得到证实,这倒让他们执行任务的困难有所减轻。不过在跟踪过程中,美国护航舰艇屡次违反国际法,公然将炮口对准‘绝望’号,同时美国舰载机故意在我们头上演练攻击战术,即便如此,英勇的苏联水兵依然保持了克制和高度战备。”

同年5月,“绝望”号参加一支由“基辅”号载机巡洋舰领衔的特混编队,在谢利瓦诺夫中将率领下前往北非国家访问。其实,这支舰队还有一个神秘使命,那就是掩护一艘核潜艇进入地中海。在访问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港时,共有98名军人、286名外交人员、282名苏联侨民和219名儿童登上“绝望”号参观,就在5月6日编队准备起航前,突然发现美国巡洋舰就堵在奥兰湾口外,显而易见,他们想紧盯苏联核潜艇的行踪。按照国际法,潜艇在别国领海内是不允许下潜的。有鉴于此,编队司令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脱身方法:核潜艇在距离阿尔及利亚领海出口处两海里的地方入水,取代它的是安装了角形发射器的“绝望”号,它负责冒充原来核潜艇的位置。核潜艇按照与美国军舰相反的方向潜航,利用浅水区隐蔽脱离跟踪。此时水面舰艇则以最慢的航速缓缓驶出阿尔及利亚领海。司令员谢利瓦诺夫在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把行动时间定在0时至4时之间,因为这往往是舰上值更人员最困乏的时候,同时还要求核潜艇应紧贴着“绝望”号的船舷下潜。这次行动取得圆满成功,在苏联截获的美国军舰电报中,有这样一句话:“俄国核潜艇可能触礁沉没了!?”

当然,像别索诺夫这样“有涵养的军官”不会出现在每个场合,当遇到美苏(俄)关系紧张或需要“秀肌肉”的时候,哪怕违反CUES规则的行为,也是随时都会发生的。1987年,又是美国航母“福莱斯特”号在地中海遇到苏联图-16轰炸机,该机很恶搞地点亮一盏耀眼的航灯,试图让起飞拦截的美军F-4“鬼怪”舰载机飞行员分心出错。一来二去,美国人怒了,后来直接把一台高能探照灯搬上飞机,当遇到苏联轰炸机故伎重施时,F-4的后座飞行员干脆利落地打开探照灯直射苏联人的驾驶舱内。对方似乎被吓了一跳,没做任何过激反应,只是默默地飞开。

2000年10月17日,一场秘而不宣的美日联合军演在靠近俄罗斯的公海水域举行,美国“小鹰”号航母战斗群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有的防空和预警雷达全部开启,进入实战状态。恰在这时,俄空军的苏-24MR侦察机和苏-27歼击机成功突破美国航母的雷达网,多次在距航母桅杆只有十余米的高度来回穿越。俄军大将科尔尼亚科夫事后向记者描述:“我们的飞机第一次超低空飞越航母的时候,航母上的美国人显然还没有醒悟过来,有的美国兵甚至还冲我们竖起V形手势,好像是夸我们飞行技术一样,很明显,他们是把我们的飞机当成自己的战机了。当第二次再次飞越美国航母的时候,他们中的有些人总算看清了我们战斗机机翼上鲜红的五星,那些美国海军官兵显然万万没有料到居然会有外国的战斗机成功超低空掠过他们的航母,所以惊恐慌张的程度可想而知。我们的战机清晰地拍下了‘小鹰’号航母甲板上和指挥塔上的人员在最终发现我们超低空飞过的战斗机后乱成一团的照片,许多官兵惊慌失措地跑向防空武器系统,飞行员则慌慌张张地跳进战斗机。不过,没等他们的战斗机升空,我们的飞机已经完成任务返航了。”科尔尼亚科夫大将毫不掩饰地表示,这种飞行侦察的结果“相当鼓舞人心”,而且“这样的任务不会是就这么一两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鹰”号航母战群还在这次大演习中演练了“如何保护航母不受空中威胁”的科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