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非常讨厌,他们最喜欢嘲笑别人过去怎么着怎么着。
认识一个姑娘,她过去爱玩,谈过几个男朋友,后来结婚,原来朋友圈子的一个人见面就笑话她现在变淑女了——这个姑娘愤愤地说,看着那个人脸上似笑非笑的表情就觉得恶心。
他觉得自己是知道了她过去的历史,就好像多有优越感一样,实际谁知道谁呢?
还遇到过一个朋友,在提到本地某名人的时候,他故作感慨的说,哎呀,你别看现在他多有钱,开豪车住别墅,原来我跟他是邻居,他当年家里穷的吃不上饭,还偷过我家萝卜……
其实这样的人又可笑又可怜,他们也不是坏,就是市井小民的庸俗化,见不得别人好,喜欢把自己摆在高人一等的姿态上,因为除此之外,他们生活非常苍白乏味,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曾国藩给弟弟写过一封信,提到“乡间无朋友,实为第一恨事”,为什么?
因为故乡的那些熟人格局太小,“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
要知道,曾国藩在家乡算是名人,但名声算不得好。读书时候的曾国藩资质愚笨,有个笑话说,曾国藩夜里背书,就是背诵不下来,结果梁上君子听到都能倒背如流了,看等不到他熄灯睡觉,就跳下来一字不差背上一遍,耻笑曾国藩这样的笨蛋还读什么书,然后扬长而去。
天资如此,考试也是考了好几次。
道光十二年,曾国藩到湘乡县考秀才,被主考官当众羞辱,说他的文章文理不通,曾国藩在士林中多被耻笑,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但数十年后,曾国藩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圣贤中人,名垂后世,而那些自诩才思敏捷的士子们却身与名俱灭。
看一个人如何,怎么能只看他的过去如何呢?
所谓“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周易》 革卦里说,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
人都是随着环境和自己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生到死,人的生命就像是一条河,它发于山涧溪流,途径丘陵高山,驻留过盆地湖泊,流过平原峡谷,一路曲折蜿蜒,或平静或汹涌,终于归于大海。
你说该如何定义这个人?是高山时候的他,还是湖泊时候的他?
曾国藩少年时候愚笨不堪,那就该说他以后不可救药吗?曾国藩进京后说,“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考虑人和环境的变化,经历对人的改易,是不能困于一时、一孔之见的。
白居易有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受制于一时一事,只知道人云亦云,那不过是庸人俗见,不是客观公正的做法。
比如历史上有些人,或早年犯下大错,或晚年道德失守,但我们能因为如此就否定他整体的人生吗?
韩信胯下之辱的时候,谁知道他是一代军神?隋炀帝当皇帝前后判若两人,但他做皇帝开运河、征高丽,可谓雄才大略,后来李世民也是采用了不少隋炀帝的治国方略。所以不能简单说他是一个昏君。
同样,我们现在看一个人、评论一个人,不能说你看到的就是结果,人都是复杂的,你自己也有起坏心思、做坏事的时候,但你认为自己一辈子就是个坏人?
史玉柱曾被全国耻笑,马云曾被骂作骗子,我们不要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定义一个人的一生,人是立体的,是多面的,你所见只是一个侧面而已。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关键是不要喜欢比较来比较去,你就是你,他就是他,你要比就跟过去的自己比,胜过别人不是本事,胜过自己才是厉害。
最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都要其命维新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