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智行新车集体出击,这轮智驾战能赢吗?

倪俊辉说车 2025-03-25 10:05:47

四十七万九千八?问界M9涨价一万,这值得吗?

这大概是最近汽车圈最热议的话题了。华为,这个在科技界呼风唤雨的名字,如今带着旗下问界系列,玩起了高端路线,价格直接拉高,引来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是自信,是技术领先的体现;有人说这是“割韭菜”,是吃准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渴望。  那么,这多出来的一万块,到底是什么?它值不值得我们掏腰包?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分析华为的这盘棋。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确实走在了前列。问界M9搭载的ADS 3.3系统,号称实现了全场景、全天候、全速域的覆盖,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36个传感器,四颗激光雷达,这硬件配置,也是相当豪华。  更别提那个可以跨楼层自动泊车的VPD系统,简直是懒人福音。

但这并不意味着,华为就能高枕无忧。市场竞争,从来都不是一锤定音的事儿。小鹏汽车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把智能驾驶技术下放到15万级的车型上,直接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销量蹭蹭上涨,迅速成为新势力车企的领头羊。这说明,性价比依旧是消费者购车时难以忽视的因素。

华为这次的价格策略,无疑是冒了一定的风险。问界M9的目标群体,本就定位高端市场,而在这个市场,竞争对手同样实力雄厚。BBA等传统豪强,凭借着多年的品牌积累和稳定的供应链,也不是吃素的。  而且,新势力车企也在虎视眈眈,纷纷推出各自的智能驾驶系统,价格战也打得如火如荼。

那么,华为为什么还要坚持高价策略呢?我想,这背后可能包含着多方面的考虑。首先,高价位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率。华为在研发智能驾驶技术上投入巨大,高价可以帮助他们回收成本,并持续投入研发,保持技术领先。其次,高价也象征着品牌的调性。  华为希望通过问界M9,树立起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标杆形象,对整个品牌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高价策略也存在明显的风险。它可能会缩小潜在消费群体,影响销量。  数据显示,2024年,问界M9累计销量达到15.8万辆,平均每月销量超过1.3万辆,这成绩确实亮眼。但我们也要看到,这背后是赛力斯整个公司的业绩支撑,而问界M9的平均成交价高达55万元,这高价策略在销量上表现如何,还有待观察。

除了问界M9,华为还推出了问界M5 Ultra和享界S9增程版,这两款车型的定价策略则截然不同,走的是性价比路线。 这也体现了华为在不同市场定位上的策略转变,试图以不同的价格区间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多品牌策略也带来新的问题。问界、享界、智界等品牌,价格区间可能会出现重叠, 这容易造成内部竞争,瓜分市场份额。  如何在不同品牌之间做好协调和差异化,是华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此外,华为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许多车企都开始采用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这无疑会稀释华为的竞争优势。如何保持技术领先,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华为持续发展的关键。

技术迭代的速度,更是让所有车企如履薄冰。ADS 3.3或许是今天最先进的系统,但明天呢?竞争对手的追赶速度有多快,谁也无法预料。 因此,华为需要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在智能驾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问界M9涨价一万,值不值得?  这没有简单答案。如果你追求极致的智能驾驶体验,并且预算充足,那么这多出来的配置和技术,或许值得你买单。但如果你追求性价比,或者对智能驾驶的需求没有那么高,那么其他选择或许更适合你。

最终,这取决于你的个人需求和预算。  但不可否认的是,华为这次的举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价格调整,更是一场大胆的战略博弈。它反映了华为对自身技术实力的信心,也体现了他们在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的雄心壮志。

然而,市场是残酷的。价格战、技术竞争、品牌建设,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失败。华为能否最终胜出,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仅从销量数据来看,2025年前两个月的销量同比下滑42.88%,尽管包含春节因素,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问界M8和2025款问界M9的预订量虽然可观,2.8万和1.35万的订单,能否转化为实际销量,最终决定着华为这场豪赌的成败。

总结来说,华为这次的定价策略,以及多品牌战略布局,既体现了其技术领先优势下的强大信心,也暴露了其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能否在价格战和技术战中保持平衡,能否在多品牌矩阵中有效协同,能否持续保持技术创新,这些都将决定鸿蒙智行最终能否在国内汽车市场上站稳脚跟,甚至问鼎“主角”之位。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未来几年,将会是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黄金时代。  而华为,以及所有参与这场激烈竞争的车企,都需要拿出自己的真本事,来迎接这场汽车行业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0 阅读:13

倪俊辉说车

简介:倪俊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