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古典老师的一张精华卡片:发钱发展和发心——小棉袄计划启动的讲话稿。
其中,古典老师说到的做这个计划的发心,又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让我特别有共鸣。
疫情期间,因为父母生病要赶回深圳时,他还在纠结是今天回还是明天回,结果被朋友在电话里大骂了一通,朋友要他立即滚回深圳。
这件事情让他明白了,父母永远是自己的根,要永远用心守望。
于是他发起了这个小棉袄计划,让公司员工可以在有额外商业保险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父母无须体检即可参与的30万大病保险计划。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给年迈的父母买商业保险,但是发现限制特别多,什么情况下不能保什么。
然后,不能有什么样的疾病等等,年纪多大就不能怎么样怎么样?
事实上,你我可能都会质问,如果都满足这些条件,我来买这些保险做什么?
这些限制条件,往往导致刚刚想行动就被迫放弃了。
从这件事情上面,我得到启发是,即便如古典老师这样非常成功(他的财富应使他足以自由)的人,也会由于工作忙而疏忽父母的需要。
我原来想,如果不需要再为生活奔波,像李笑来老师定义的财富自由那样——不再为了生活的必须而出售自己的时间。
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陪父母或者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新精英这份事业应该是他喜欢的事情,因为从他的课视频看他的眼里有光)。
所以,换作我们普通人,往往还在成本线上挣扎,那不是更加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吗?
我发现这个想法不对,不管是已经财富自由(如古典老师),还是没有财富自由(如我),如果我们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其实本质是因为我们认为财富自由、或者说工作远比我们陪伴父母重要。
我们认为什么重要,就会把时间优先分配到什么地方。
我不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算是孝?
我昨天听华杉老师讲儒家思想,他讲孔子认为孝的最低标准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如果你的所做所为,如果不需要父母为你操心,就是孝了。
比如你在学生时,不需要父母操心你的学业;
你在工作时,不需要父母为你操心工作;
成家立业时,不需要父母为你买房、操心婚事;
这就算是达到了孝的基本要求。
再往上提高一点要求,就是要“敬”,事之以敬,不是说给钱,让父母物质条件过得好,但却没有什么好脸色,这不是孝道。
而敬的关键就是陪伴,因为这个世界上,时间是最珍贵的东西,所以用最珍贵的时间陪伴父母,就是敬了。
再提高一点要求,就是要做到:永远保持和颜悦色。
像《礼记》所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和气、愉色,婉容。
我目前只能说做到了孝的最低要求,不要父母为我操心。
我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没有让父母操太多心,一点不操心是不可能的,我想这是父母的天性。
陪伴不多,和父母分隔两地,但其实回去的车程也只要两个小时,所以,关于陪伴,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我本可以做得更多。
关于和气、愉色、婉容,我也没有做到,有时候觉得父母唠叨,会不耐烦,不能始终和颜悦色。
想想我以后能做的,孝敬父母的行动。
看看这个小棉袄计划,能不能给爸妈岳父岳母也买一份。
平常时间,每两天打打个视频,问一下,关心一下父母,和他们聊聊天,讲讲话。
一个月,我能带孩子们回去那么几次,多花点时间陪伴他们一下,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做这样事情。
对父母和气、愉色、婉容。
共勉。
今天是日更第243/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128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