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六零后,“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缓慢”我的体会是,我记忆深刻的七十年代至包产到户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农民吃的几乎没有多大变化,每年存地瓜、晒地瓜干、吃地瓜食品,地瓜一直是我们当地农民的主要食物,我们这一代也自嘲是吃地瓜长大的世界。
印象中,生产方式十几年没有大的调整,倒是不断搞运动、办学习班等方式要求农民改变和适应,对农民生活的艰难,一直找借口,不改变、不探索,经济如何发展?
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会有政治上、经济上各种原因,我对此不愿做深入的探讨,下面只是谈谈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一、忆苦思甜找平衡
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对忆苦思甜都不陌生。
一个和过去,和旧社会比,和战乱的时候比,来为经济难以发展,农民衣食难以温饱找借口;而同时又让百姓相信,同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没有煤烧,在垃圾箱里找吃的,等待我们去解放,来麻醉自己找平衡,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那时我们也曾天真的问大人,没有煤取暖,为什么不用碎柴火炕呢?
没有吃的,垃圾箱里怎么会有食物?
那时农村的孩子也不知道垃圾箱是干什么的?但我们知道,我们比资本主义国家的百姓生活好。
那时刷锅水都舍不得倒,要用它给猪拌食;白菜帮子,萝卜缨子那时也舍不得扔,好一点的做成菜团子人吃,实在不能吃的可以喂兔子、喂猪。
那时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扔的东西。
碎的实在不能做饭的柴火,可以炕,烧的灰可以“上地”,也可以直接倒在粪坑里积肥,那时大多数家庭都喂头猪,一是攒个“打撮”的钱,再一个就是积肥,那不能烧的带土的碎柴火可以倒在粪坑里积肥,肥料可以换工分。
农民有一句话叫“穷干净、富邋遢”,那时一到冬天,真是“一片茫茫大地真干净”,柴火都没处拾。
开忆苦思甜大会,喇叭上放着煽情的歌曲:天上布满星,地上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
老这样忆苦,很多农民也反感了,记得一次我听到我们村的老光棍“憨大实”嘟囔,现在还不如给地主扛活吃的好,那时天天吃玉米面窝头,十天半月改善一次,东家给包肉包子或熬肉菜吃,现在倒好,年年吃红薯、红薯片。。。
二、以穷为荣
那时,越穷越光荣,讲究吃穿就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穿补丁衣服时髦,有的甚至新衣服也打个补丁,当然那是一些讲究政治进步特殊人。
小时候学校填表,谁要是各种关系都是填的贫雇农,那就会让人羡慕不已,人家出身真好。
小伙伴黄胜天曾经自豪的说,解放前,我们家和我姥爷家都要饭,说的我们都没脾气,比不了,确实比不了,出身没法选择。
我们家和直系亲属几乎都是中农,连一个贫民也没有,这使我很自卑,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家和亲属也没有富农和地主,而且党员比较多,我们家就三名党员,爷爷、父母都是党员。
但黄胜天说,现在不兴考试,都是推荐,你学习好也没用,上初中也都是先贫农、再中农,去掉一个就去成分最高的。
学习好不如生的好,也就是“出身”很重要。
这在那时是有深刻体会的。我表哥和我同岁,学习很差,但人家满不在乎,因为舅舅和舅母都是非农业户口,表哥理所当然的也是非农业户口,十八岁就可以招工进工厂,当“工人”。
当工人!这对农家子弟来说,是非分之想,记得1976年冬天农村流行过一种用筛面箩算卦的方式,就是:
1、将吃饭小桌上铺上一层沙土;
2、取一张大人物像(大家都知道)供在桌上;
3、将一根发卡别在筛面用的筛子边上,并将筛子倒过来,让发卡做笔,在桌子上的面粉或沙子上写字;
4、两人跪于小桌两侧,各用双手持筛子,不用力,随着筛子动,以让筛子在面粉或沙子上写字;
我和母亲有一次到伯母家串门,正赶上几个人在算命,母亲给我算了一卦,算的是长大了干什么。
结果是“工人”!
但大家都是哈哈一笑,都没有当真,怎么可能,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当工人,农业户口可能吗!
三、为什么那时我们穷,为什么挨饿!
小时候知道是主要有三大原因:老天爷、老大哥、国民党蒋介石。
所以我们要战天斗地,所以我们要反修防修,所以我们缺吃少喝时一定要想到,这是因为国民党蒋介石留给了我们一个烂摊子。
我们人民公社生产队是没问题的,是正确的、先进的,虽然二十多年进步不明显,但要有耐心。
可是只是不愁吃喝的少数人有耐心,吃不饱的人肚子都天天不耐烦,咕咕叫着提抗议,所以上面政策一松动,下面农民就蠢蠢欲动。
如果再坚持会怎样?
一些向往大集体的人说,肯定比现在的生活好的多!
会好的多吗?不知道,也没法倒回去试试,没人试!
向往大集体的人都不试,农民更是谁也不愿意试!
出笼的鸟儿再把它们糊弄进笼子里,难呐!
一些人感叹!包产到户后人心散了,我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
他们的意思是;当初真不该把他们放出来!
有些人明明是个太监,却天天操着帝王的心,天天国家利益、民族未来,农民、百姓吃饱、吃不饱不重要!
忘了自己也是只又鸟!也可能是头马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