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的延续
巴基斯坦是中国最紧密的盟友之一,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建立了“铁杆兄弟”关系。从1960年代至今,中巴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始终相互支持,包括巴基斯坦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如台湾、新疆、西藏等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战略信任基础:航天合作涉及敏感技术,选择巴基斯坦体现了中国对巴方的高度信任,避免了潜在的技术安全风险。
中巴经济走廊(CPEC)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已涵盖基础设施、能源、港口等领域。航天合作是CPEC向高科技领域扩展的自然延伸,有助于提升巴基斯坦的科技能力。
示范效应:通过巴基斯坦的参与,中国可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一带一路”合作不限于基建,而是涵盖尖端科技领域,吸引更多国家参与。
印度作为区域大国,在航天领域(如月船3号登月)进展迅速,且与美国、欧洲航天局合作密切。中巴航天合作可平衡印度在地区的影响力,强化中国在南亚的存在。
技术合作模式输出:中国通过支持巴基斯坦航天发展(如已合作发射的PRSS-1遥感卫星),逐步构建独立于西方的航天技术体系,减少对欧美技术的依赖。
4. 技术可行性及前期合作基础巴基斯坦航天领域有一定积累:巴国家航天局(SUPARCO)成立于1961年,曾与中国合作研制并发射多颗卫星(如2018年PRSS-1遥感卫星)。巴方航天员选拔可依托既有合作机制。
培训体系兼容性: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ACC)已形成成熟体系,巴方候选人的选拔和训练可无缝对接,降低合作成本。
5. 国际航天格局的重构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ISS)将于2030年退役,中国空间站(CSS)将成为近地轨道唯一长期运行的空间站。选择巴基斯坦而非欧洲国家,表明中国在构建非西方主导的航天合作网络。
发展中国家代表:巴基斯坦作为人口大国(2.3亿)和伊斯兰世界重要成员,其参与能增强CSS在“全球南方”的认同感,未来或吸引更多阿拉伯、非洲国家加入。
6. 成本与风险控制相比与发达国家合作,中巴航天合作的政治附加条件较少。例如,欧洲航天局(ESA)成员国需遵守《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可能限制技术转移,而巴基斯坦不受此类条款约束。
任务风险分散:首位外籍航天员任务以短期访问为主(如神舟飞船短期驻留),技术风险较低,适合作为国际合作试点。
7. 未来合作框架的铺垫此次合作可能为后续机制化铺路:202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发布的国际合作项目征集,已有17国入选实验项目。巴基斯坦航天员的先行经验可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模板。
长期驻留铺垫:未来或效仿ISS的“国际航天员轮换”模式,巴方参与有助于测试多国协同工作流程。
因为沙特钱给的不够!
真正的大哥带飞
中巴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