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轮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7支执法队伍大的方向是权力下沉,基层乡镇执法力量越来越壮大。
但是受工作任务、执法环境、身份现状等诸多因素影响,乡镇综合执法队员面临很大的困境,他们夹在上级部门、群众需求和自身能力之间,可以说是执法队员中最惨的一个群体。
一、“权责倒挂”:上面甩锅,下面背锅
说是“综合执法”,但很多地方权力下放就像“挤牙膏”。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把容易得罪人、风险高的执法事项一股脑丢给乡镇,而把管用的审批权、专业执法权攥在县里不放。很多时候,市县两级习惯拿“属地管理”这个借口就把锅甩给乡镇,让执法队员拿着“空头文件”去现场。
二、“人少事多”:兼职打杂,专业成摆设
乡镇执法队名义上是副科级单位,实际上就是个“杂货铺”。编制少得可怜,有的地方一类乡镇核定4个编,实际在岗就2人,还得兼着包村、防汛、拆迁的活儿。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是,乡镇执法队员就像“救火队员”,乡镇街道什么样的紧急任务,都喜欢安排执法队员去冲锋,比如安保维稳、农村换届等等。
三、受财政紧张影响,装备财力捉襟见肘
有的地方财政紧张,工资都发不全,更别提买设备了。有队员自嘲:“我们办案靠手机拍照,执法靠嘴皮子劝,唯一像样的装备就是身上这件制服”。更离谱的是,公车改革后连车都没了,有些时候执法车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需要徒步走着外出执行任务。
四、工作常遇到难题
乡镇是个人情社会,执法队员可能今天刚给亲戚家调解完纠纷,明天就得去拆他家的违建。有个镇长说:“过去发现问题还能当和事佬,现在依法办事反而被当仇人”。比如拆危旧房,房主可能是队员从小认识的叔伯,硬拆吧伤感情,不拆吧又是失职,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上,落得里外不是人。更惨的是遇到宗族势力,曾有队员查处违建被几十号人围堵,差点挨揍,最后还得靠派出所解围。
五、“前途迷茫”,晋升缓慢
执法队员里,退伍安置的士官占大头,事业工勤编天花板不高;考进来的年轻人则把乡镇当跳板,35岁前拼命考走。剩下的人“一眼望到头”,工资比不上县局,晋升通道很窄。有老队员苦笑:“我在这干了十年,工资涨了500块,头发掉了一半,你说图啥?”更扎心的是,群众觉得他们“只会罚款”,上级觉得他们工作不上台面,自己都觉得这工作“没尊严”。
六、工作性质导致左右为难
上级要求“三天拆完违建”,可光走立案、调查、告知等程序有严格的时间期限。有地方为了赶进度跳过流程强拆,结果被告到法院败诉;反过来按程序走,又被骂“不作为”。比如查农村小卖部过期食品,按法律要第三方检测,可检测费比罚款还贵,最后只能自掏腰包买快检试剂凑合。
结语
说到底,乡镇执法队员任务重,事项繁琐,待遇和晋升空间却不如市县执法队员,可能是最惨的一群执法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