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51岁,以“咳嗽、气促1周,加重伴发热5小时”入住急诊科住院部。胸部CT提示双肺肺部感染。如下图所示:
立即查动脉血气分析(未吸氧)∶PH:7.43,PCO2:42.7mmHg,PO2:47mmHg,cNa+:142mmol/L,cK+:3.41mmol/L,cCa2+∶0.97mmol/L,cCI-:102mmol/L,cHCO3-:27.7mmol/L;结合既往病史外伤后“脊髓空洞”病史10年,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现遗留感觉减退,胸部以上明显,左侧躯体较右侧躯体感觉减退明显,四肢精细动作笨拙,行走困难;入院后诊断:1.Ⅰ型呼吸衰竭2.细菌性肺炎3.脊髓空洞症;患者血氧饱和仅80%左右(正常情况下人体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8%以上),这说明他已经重度缺氧,很可能发生呼吸衰竭加重甚至心脏骤停,并且在咳嗽咳黄痰、全身肌肉酸痛、高热寒战、胸闷气促、纳差基础上又出现了大汗出、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症状。经普通鼻导管吸氧不能缓解,病情危重,因患者烦躁不安等无法配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急诊科魏钢副主任立即组织抢救及制定治疗方案,指示给予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初始治疗方案为:氧浓度50%,流量45L/min,温度31℃。使用后,患者心电监护提示血氧98%-100%,呼吸频率逐渐稳定在18-21次/分,呼吸喘促等不适明显。复查动脉血气:PH: 7.43,PCO2:39.3mmHg,PO2:98mmHg,cNa+:145mmol/L,cK+:3.80mmol/L,cCa2+:1.06mmol/L,cCI-:104mmol/L,cHCO3-:25.6mmol/L。HFNC参数也逐渐下调。
魏钢副主任从中医学理论考虑到“肺衰病”是由于肺之藏真受伤,气力衰竭,呼吸错乱,百脉不畅而引起的急危重症,病情险恶,易危及生命;患者入院时具有初期“新感引发”之肺卫表热症状,后表现出“痰热瘀阻”的里热证候和诸多复杂、疑难的既往病症,疾病传变速度快,病情重;根据舌象:舌体胖大,舌质红,苔白,齿痕,脉象:滑。中医四诊合参拟中药汤“小柴胡汤合瓜萎薤白桂枝汤”化裁,具体方药如下:醋北柴胡24g,酒黄芩9g,炙甘草10g,炒鸡内金30g,厚朴12g,地骨皮15g,姜半夏9g,麸炒积实6g,炒白芍20g,焦山楂30g,牡丹皮15g,茯苓30g,陈皮30g,瓜蒌皮35g,盐知母10g,黄连片3g,桂枝10g,生姜15g,薤白24g,盐黄柏10g,北沙参15g,草药方煎药机煎药(每天一剂,每剂400ml,分两次口服);继续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及对症支持治疗,数天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可以过渡到鼻导管吸氧,出院时无发热恶寒,咳嗽、气促明显改善,未吸氧状态下可自行正常下地活动。
此病案中“中西合璧”临证运用取得实效,体现在改善症状,无创呼吸机不耐受、依从性差的替代治疗,防治感染,肺胃等器官功能保护方面,凸显的潜力和优势,彰显中医药在危急重症中的重要意义。
HFNC通过输送高流速气体的方式,可以维持一定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维持肺泡开放,有利于呼气末肺泡复张和气血交换。提供相对精确的恒温和恒湿的高流量氧疗,能够更符合人体生理情况下呼吸道的气体温度及湿度,降低医用干冷气体对上下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功能和黏膜的影响。该技术在我科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可选择的呼吸支持技术,将进一步促进急诊科医疗技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