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危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在整个社会节能减排,中和碳排放的同时,天文学家也并未放弃对类地行星的探索,为地球和人类不确定的未来寻找最后的退路。地球“孪生兄弟”开普勒-452b的发现,给了人们未来星际移民的新希望。可令人遗憾的是,开普勒-452b距离地球却有着1400光年的遥远距离,在现有条件下想要达到开普勒-452B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这个消息虽然令人欢欣鼓舞,可是也有许多网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既然想要到达那个星球需要上千万年的时间,天文学家又是怎样测算出如此遥远的距离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天文学中星体之间距离的测算方法:
雷达测距法随着航天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太阳系内部各行星的了解已经非常深入。按照现在的航天技术,人类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向太阳系的深处发射相关探测器。在2012年,美国的宇宙探测器旅行者1号也已经成功飞出太阳系,继续向深邃的宇宙航行。
可是想要探测太阳系内各天体之间的距离并不需要如此复杂,我们拥有堪比光速的雷达短脉冲信号。只要对准附近天体发射短波信号,信号在受到天体阻挡后会向地球反弹,只要测量出反弹的时间乘以光速便会得出电波的往返距离。是不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三角视差法如果你认为只靠雷达测距,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宇宙距离测量,那就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了,以人类现在的科技力量,向外发射的短波信号受能量密度的制约,到达一定距离后就会衰减,最终逸散在宇宙的虚无中,可以说雷达测距法只能在太阳系内使用。想要测得太阳系外的天体距离只能另辟蹊径。在千变万化的计算环境中寻找不变的定量是解决所有数学问题的根本方法。当距离足够远时,我们只能将依据太阳轨道相对规律运行的地球作为计算的定量。
我们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视作圆,当地球公转到圆的两端时,分别测算地球与目标天体的距离。三个点已经形成,地球的公转轨道数据是计算中的定量。三角形的两边也通过长达半年的两次测量,有了准确数据。勾股定理将发挥它在天文学中独一无二的作用。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太阳和目标天体之间的距离。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太阳与目标天体之间的距离。
光谱法距离永远是天文测量最大的敌人,当目标距离与我们超过三百光年时,由于视差太小,观测三角形的角度过于尖锐,失之毫厘,谬于千里就成了计算中的常态,哪怕极其细微的误差所测得的最终数值也将有上亿公里。
我们依然想出了相应的办法,光是在宇宙测量中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遥远的太空深处,恒星散发出光的等级也都各不相同。当天文学家通过大量的数据观察测量总结出距离与恒星光谱等级强弱的规律,并将亮度等级制作成光谱表格后,将恒星的原始亮度作为计算的定量。我们就可以根据恒星原始亮度和实际亮度之间的差值来计算出距离。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星系中具有绝对亮度的夸父变星,正因为他超高的亮度可以作为光谱法测量的依据,科学家们也叫他量天尺,这名字是不是够霸气的!
在天文学中,测量各类天体与我们之间距离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归根到底测量的数学本质并没有变化,那就是寻找定量。充分利用我们已知的光速这个定量,通过各种方法与实际观测目标结合,就能求得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