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陈永贵下台后第3年,主动去请求:我还想做一些工作

静心历史录吖 2025-02-03 11:39:55

一直以来,陈永贵以及“大寨”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从农民到副总理,陈永贵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用事实证明了一个普通人同样可以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

大寨的奇迹

上个世纪60年代,陈永贵带领着大寨人在极为困难的年代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天灾,用事实证明了通过集体的力量是有可能带领农村在短时间内完成农业改造。

当然,后来的经验证明了当年大寨的成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人”这个变量上。

但这,也反过来说明了陈永贵与当时的大寨人的那种难能可贵的创业精神。

解放前的大寨原本只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

自从开始了农业合作化之后,大寨人民便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原本贫穷落后的大寨改变了原本的模样。

1963年,这一年对于大寨来说是一次严酷的考验。

在这一年里,大寨先后经历了特大洪水、两次风灾,一次雹灾,一次霜冻,加上洪灾前的一段干旱,春播时的涝灾可以说已经丧失掉了完成当年农业生产计划以及补救的可能。

当时陈永贵三番四次鼓励村民:“在这世间,‘人’是最宝贵的。遭了这么大的灾,我们村没有私人,是大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拿出大干苦干的精神,天塌下来也顶得住!”

最终,陈永贵带领大寨的农民抓住了最后的时间窗口,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年份实现了粮食亩产704斤,总产量达到了56万斤的奇迹。

这一年,大寨这样一个严重受灾的小山村没有依靠国家一分钱救济,并且还上缴了24万斤商品粮,同时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目标,让人们搬出了曾经的土窑,住进了新凿出来的石窑新房。

大寨当年创造的奇迹轰动了全国。

当然,奇迹存在着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客观上,当年大寨村能够完成自救是因为在自然灾害过去之后存在着自救的条件,以及过往时间进行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但是,如果没有主观上陈永贵带领大寨人们以顽强的精神,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也是不可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的。

因此大寨的先进事迹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全山西省最先开始掀起了学大寨的高潮。

而作为带领大寨人创造奇迹的陈永贵自然也以模范的身份在当年的山西省农业劳模大会上向所有人介绍了大寨的经验。

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

正是这样的一次机会,陈永贵不仅向全山西省的人民介绍了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过程,更是向世人展现了其绝佳的口才。

陈永贵读书不多,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很深。

因此在介绍农业经验的时候,往往能够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农民听得懂的方式,介绍相关情况,并且符合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需要。

作家赵树理在听了陈永贵的讲话之后马上就在陶鲁笳那里进行了汇报,赵树理对陶鲁笳说道:“陶书记,我今天发现了一个人才!”

“陈永贵!他没有一处讲到毛泽东,却处处都是毛泽东思想,没有一处提到哲学,却处处都是辩证法,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人才啊!陈永贵了不起!”

后来,陈永贵与大寨的先进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报道,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1964年,陈永贵又被邀请到了人民大会堂进行演讲。陈永贵再次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当着全国上万名党政军干部作经验汇报。

陈永贵的汇报结束之后,所有人都被陈永贵这种朴素的语言方式以及其人身上那种熠熠生辉的精神所感染。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寨精神概括为: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号召在全国进行“农业学大寨”运动。

而就在当年,在陈永贵参加完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之后,于12月26日上午,陈永贵接到了周总理的邀请。

当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毛主席特意嘱咐要将陈永贵邀请到自己的家中吃饭。

这是陈永贵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与毛主席交谈甚欢。

毛主席一见到陈永贵,便主动与陈永贵握手,并说道:“永贵好啊!”

毛主席问陈永贵今年多大了,在得知陈永贵已经50岁后,毛主席说道:“噢,五十知天命喽!搞出一个大寨来很好。”

次日,毛主席接见陈永贵,二者握手的照片便登上了首都的各大报纸封面。

陈永贵身上的那种品质让毛主席十分欣赏。也正因如此,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陈永贵成为了一位政治红人。

离开北京之后,陈永贵先后任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晋中地委书记等职务。

在1967年时,陈永贵还接到了毛主席的邀请,一起站在天安门城头检阅部队。

当然,作为农民出身的陈永贵虽然十分努力,但是学识上,政治功底上毕竟比不上科班出来的干部,因此作为农民出身的陈永贵在政治上的上限就会相对来说要低得多。

很多重大的决策和想法难以从陈永贵这里被提出来。

但是,作为一个在农村工作了几十年的农民、基层干部,其身上那种实实在在认真做事的品质却又是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党和人民最为需要的,关键是作为一个农民,陈永贵有着最为朴素的善良与正义感,能够在特殊年代保持正直。

正因如此陈永贵才会深得毛主席的信任,最终成为国务院的副总理,分管农业。不得不说,那真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年代。

心系国家农业的发展

1980年9月,66岁的陈永贵提出了解除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请求,并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得到通过。

退出政治舞台的陈永贵,回归到一个普通人的身份。

此时的陈永贵不再是往日的总理,而是变成了街坊乡亲口中的“永贵大叔”。

党的十二大以后,陈永贵基本上已经没有再担任任何国家职务了。

但是闲不住的陈永贵还是想要为国家的农业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于是1983年陈永贵第一次“走了关系”。

陈永贵写信给中央的领导,希望中央能够给其安排一份工作。

陈永贵表示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最有发言权。

因此看到国家农业科技的快速进步以及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追求备受鼓舞,希望也能够在这时也能为国家做些贡献,哪怕是到基层调研,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中央领导在看到了陈永贵的“求职信”之后立刻进行了商讨,最终确定让陈永贵在北京东郊的农场担任顾问工作。

陈永贵曾经是农业专家,当过国家的领导人,有陈永贵当顾问,并在基层监督,上层对于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自然也要放心得多。

当然,按照中央的意思,陈永贵在去往京郊农场之后实际上不用做什么具体的工作,就是做下基层的调研和生产监督就可以。毕竟陈永贵上了年纪,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不适合。

但是从小就在田间地头忙碌的陈永贵一到农场就忘记了中央领导在其来之前的要求,撸起袖子就下到了田间地头。

虽然陈永贵干了一辈子的农业,但是对于新事物却始终保持着一股极强的求知欲。对于那些年快速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陈永贵每次看到新奇的事物总是第一时间地向专家进行请教。

而在学习的同时,陈永贵也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农业生产的知识,为当时的东郊农场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当时陈永贵在与农民交流的时候,就提出并鼓励农民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科学地防治病虫害,反对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尽可能地在保护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保护自然环境。

陈永贵的这些农业发展理念,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即便是放到今天也值得推广与学习。

然而岁月不饶人,陈永贵一辈子都在田间地头劳动,一辈子都在为了建设新中国的农业事业而呕心沥血。

这样的辛劳抽干了陈永贵的身体。

在京郊农场担任顾问两年之后,陈永贵感觉身体不适,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往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肺癌晚期。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尽管陈永贵离开了,但是当年由陈永贵所带领建设起来的“大寨”却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而当年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大字确实永远地映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里。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