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个人形象,在教科书中总是以“光伟正”为主,让年轻一辈觉得距离遥远,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
真实的毛泽东,永远不会疏远群众,再严肃再重要的场合,也不打官腔,而是对劳动人民亲切有加。
1958年8月的一天,毛泽东在天津“正阳春”饭店宴请教育界人士,为了不引起骚动,也为了主席安全,宴会地点是二楼靠街的包厢。
饭吃到一半,有些气闷的主席打开窗户抽烟,也顺便观察观察天津的风土人情。
可随行人员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万人敬仰的毛主席,暴露在了众目睽睽之下。
一、“把窗打开吧”那天宴席从一点开始,随行的有南开的校长、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天津市市长李耕涛等人,由于是午间,天气闷热,主席坐着吃了一会便起身走动。
毛主席打开纱窗看风景时,由于是背对街面,并没有第一时间被人认出。
他看见了天津城鳞次栉比的建筑,也看见了来来往往的贩夫走卒,又想起今天为发展教育展开的会议,不自觉就点起了一支烟。
可此时,一个妇女正在窗台上晾晒衣服,她本来只顾着手上的活计,好巧不巧,一阵风刮来,让她忍不住抬头擦眼。
那妇女眼睛再睁开时,却看到自己永生难忘的一幕:那幅天安门上挂着的巨像,竟变成了真人出现在窗台上,还带着和蔼的笑容看着自己。
她脱口而出:“毛主席!是毛主席!”
也许是心情太过激动,她一时竟没想好要说什么,主席向她点了点头,便转身回室内去了。
这可急坏了这名妇女,她连挂衣服都顾不上,便下楼拉着街前街后的行人,告知他们自己刚才的见闻。
“什么,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天津了!”
不知谁喊了一声,所有行人都停下了脚步,就如同鲟鱼洄游祖地般,所有人都聚集到“正阳春”楼下,发出由衷呐喊:“毛主席来了,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饭店底下的人越聚越多,喊声也越来越大,饭店附近的居民都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毛泽东本来还在与南开校长、天津市长他们边吃边谈,但不一会儿都停了筷子。
随行警卫们都有些紧张,立马走到窗前,想把窗户关好,怕影响主席他们谈话,但这一举动,却遭到了主席的制止:“把窗打开吧。”
二、人心向太阳毛主席不是那些旧社会的帝王,也不是仗势欺人的旧军阀,他对待人民,永远像对待亲人般亲切和坦诚。
主席又站起身来,把窗户打开到最大,伸出头去向人们挥手示意,刚刚有点平静的人潮,又爆发出山呼海啸,同桌的校长省长见此情形,是既感动又担忧。
他们连忙让警卫去电天津警备所,让警备所多派点人来维持秩序,可对方的回电是,警备所的人早就派人过来了,现在正被前来观仰的群众堵在路上。
人群中滚雷般的“毛主席万岁”声一浪盖过一浪,毛主席也情绪激动,连声喊着:“人民万岁!”
有些人的手表挤掉了,好几个人的鞋都挤丢了,但没有一个人弯腰去捡,天气炎热,人人都汗流浃背,可他们的热情去比太阳还要火热,人民都想亲眼见见毛主席。
这一顿饭吃了很长时间,从下午一点一直吃到了五点,饭店里胆大的服务员趁传菜的功夫,拿着菜单找主席签名,而主席也欣然应予,爽快的用钢笔签下“毛泽东”三个字。
要走的时候到了,毛主席也担心,再弄下去要把人晒坏了,但现在这个情况,直接下楼还真有点危险。
李市长察觉到这一情况,连忙走到窗前高呼,让大家先回去,可效果并不好,他又转达主席的意思,说:“毛主席让我告诉大家,天这样热,怕大家晒病了,大家回去吧!”
可还是没有人听,大家都回应“不要紧,不要紧”,“我们不怕热”,任凭市长嗓子喊哑了也没人后退半步。
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得由警备部的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强行将人群分开来,才让主席乘坐的华沙牌小汽车进了“正阳春”楼下。
主席上车后,仍摇下车窗,热切的与群众握手,警卫员一面指挥交通,一面在汽车后面使劲推,费了好大劲,才从人堆里挤出来。
汽车车速逐渐加快,还有不少人恋恋不舍的跟着跑,主席在车上双目微闭,只说了一句话:
“又是一次黄鹤楼噢!”
毛主席为什么会突然想到“黄鹤楼”,这和他在1953年去武汉视察的经历有关。
1953年2月18日,毛泽东去武汉东湖疗养院,看望国民革命时期的一些老同志,他们返程时经过蛇山,毛主席突然表示:“黄鹤楼就在这里,我就在这下车。”
这个临时决定让随行的人都措手不及,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劝道:“主席,年关刚过,黄鹤楼上游人众多,我们安全准备不足,您不能贸然前去啊!”
(毛泽东在武汉)
但主席决定好的事,别人也很难说服,最终毛主席还是上了蛇山,算上1927年那次,这是毛泽东第二次登黄鹤楼。
下山的时候,有个卖豆腐的小女孩认出了他,激动地欢呼起来:“毛主席!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
结果可想而知,山上被热情的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就连毛主席后来都感概:“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
那么这次天津之行,毛主席说“又是一个黄鹤楼”,是不是想起了那事呢?我觉得有一定可能,但不够完整。
毛泽东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对“黄鹤楼”赋予的意象,并不单是怀旧那么简单。
他年轻时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很容易看出,诗的上阕和下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基调,当年主席妻子杨开慧就说:“润之,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
这首诗当时展现了主席在动荡时局中的迷茫,但仍又满怀激情与希望的心境。
而我们再结合主席访天津时的背景,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毛主席要说:“又是一个黄鹤楼。”
1958年,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后“去斯大林化”的做法一直不满,而7月末,赫鲁晓夫又秘密访华,向毛泽东提出建立“共同舰队”的建议。
而主席表示了强烈反对,我们国家当时海军力量薄弱,赫鲁晓夫的建议,无非是想侵犯我国海岸线主权,主席敏锐的看出这一点,与赫鲁晓夫的会谈不欢而散。
但失去了老大哥的帮助,国家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毛主席就是抱着这样的忧虑与疑问,开始了他的天津之旅。
毛泽东就是想看看,这一时期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尤其是“农业上高速发展”的策略,人民能不能接受,落实到底下,究竟有没有给人民生活带来好处?
这次访津的基调也是比较沉重的,他参观了学校,参观了工厂,还在丰台的农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考察。
毛主席听了许多计划,部门的领导也描绘了不少好的愿景,但毛主席始终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看着京津冀工厂烟灰掩盖的天空,自然也生起“龟蛇锁大江”的迷茫来。
黄鹤知何去?我们的国家,下一步该如何走呢?毛主席肯定在内心这样问过自己。
然而天津的饭馆的经历,解开了他的迷惑,也驱散了主席心中的阴霾——“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游人就是人民,就是普罗大众,看到了人民对党和领袖如此爱戴,主席瞬间充满了与困难搏斗的勇气,他仿佛回到了当初挥斥方遒的青年时代:“‘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无论前路多艰险,也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国家的发展,不需假借外物,勤劳勇敢的人民自会给出答案。”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国家的现状,没有辜负伟人当初的期待,他们那代人是无边黑暗中的一缕曙光,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已洒满这片土地!
只是我们仍然想念他,想念那样一个对人民挥手的老者,人民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不假,可没有他,我们又怎么会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