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戴墨镜登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被美国人称为“亚洲之敌”?

青山不老情难绝 2024-12-05 18:02:23

一、前言

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其中一期封面上,竟然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的照片,而这个人竟然还戴着墨镜,并被美国人配文“亚洲之敌”,这个人究竟是谁?他又为什么戴着墨镜出现在了杂志封面上?

二、了不起的一生

陈毅(名世俊),1901年出生于四川省的一个村庄里。陈世俊在一个还算是富裕的家庭里长大,在这个战争混乱的年代里,人人自危。因为他的家里有几十亩田地,所以即便是处在国破山河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仍然过着充实富足的生活。

在1916年,陈世俊被父母送到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虽然可以吃饱穿暖,但是他的意志并没有因此倦怠,仍然居安思危,位卑未敢忘忧国,对于列强对国家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等,陈世俊深深地感觉到国家此刻的黑暗和摇摇欲坠。陈世俊和志同道合的同伴常常对此寝不安食无味,空怀满腔拯救国家的心思却不知道该如何实行。

天遂人愿。1919年国家决定派出一大批杰出青年去法国留学,学习一些新思想技能,学成之后回国振兴中华。陈世俊因为杰出的能力,被派往了法国留学。这让他非常高兴,因为他深知只有新思想可以救中国,去了法国正好可以接受先进开放国家的新思想。就这样,他和他的伙伴欣然去往了法国。

尽管陈世俊的父亲给足了他的生活费用,但为了更好的感受法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制度,他还是决定勤工俭学。

就这样,他一边在餐厅打工挣小费一边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两年后,陈世俊等学生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革命斗争,被武装押送回国。虽然他被剥夺了在法国留学的权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后悔自己的决定。

在他看来,这次斗争大大提高了留法学生的思想觉悟,没有了他还会有更多的人为了自己应得的权利前仆后继去斗争。就这样,之后的一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在此之前,与陈世俊相识于法国的蔡和森曾写信邀请他加入共产党,但是陈世俊拒绝了。

因为他一直想当一名作家,他想凭自己的个人力量帮助祖国,并不想被任何组织限制,他想用自己的笔杆,独立且自由地为共产主义贡献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力量。

后来,经过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他才意识到,仅凭自己微弱的努力根本无法改变一个上百年来已经根深蒂固封建思想的国家的政权。于是,陈世俊给蔡委员会回了信。他顺利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仅是他踏入革命道路的一个开始。

一年后,陈世俊进入了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在这里,他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文学梦”,思想上更是完成了巨大的转折,他深知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同年,他经过别人的介绍,欣然入党。

1926年,北伐战争全面爆发,陈世俊也参加了这场战役,也就是从这场革命开始,他更加坚定了只有反帝反封建才能让中国脱胎换骨重获新生,就这样,他加入到了这场一眼看不到尽头的革命中。陈世俊不只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在领兵打仗方面更为出色。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打了很多胜仗,比如有名的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上海战役等等。因为陈世俊的赫赫战功,他的名声大振,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而陈世俊也在数十年的战斗中不小心伤了眼睛,眼睛不能遇到强光,所以,才会常年戴着墨镜。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内患”已经解除,但是吸取之前的教训,中国要是想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摒弃闭关锁国的糟粕,就必须要向外社交。1958年,毛主席选中了陈世俊作为外交部长。

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其他先进强国并不看好新中国,认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只是一只沉睡的病狮,并没有给予尊重。为了中国能在国际上立足,刚接任这个职位的陈世俊常年劳碌奔波在国际会议上,对于不尊重中国的发言也是直接硬气“回怼”。

不仅如此,他还在会议上多次大胆批评抨击美利坚帝国主义的恶劣行为。所以,美国的政府因为他的直言不讳,把他戴墨镜的照片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并配文“亚洲之敌”!

足以见得,他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有多直戳帝国主义的脊梁骨,才会让他们这样恼羞成怒。1972年,这位战功赫赫,坚韧挺拔的元帅因为患有肠癌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

三、铁汉柔情

在战场上,陈世俊骁勇善战、冲锋陷阵;在外交国际会议上,他刚正不阿,像一头雄狮一般敢于怒吼一切侵略行为。但是在生活上,陈世俊却对他最小的女儿宠爱有加。

陈世俊曾经有过两任妻子,但都因为战争走散,直到后来遇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张女士。他们共育四子,小女儿名叫陈珊珊,是最小的孩子。或许是陈世俊曾经生长的社会环境里,那些封建糟粕对于女性的要求太苛刻,让他感到悲痛但无力,所以想生下一个女儿好生供养。

又或许是因为后来新中国解放后,女性独立思想崛起,陈世俊想生下一个女儿培养成为一名巾帼英雄。所以虽然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但夫妻两人还是一直都想再要一个女儿.

就这样在期盼中,陈夫人再次有了身孕,生下了陈珊珊。自从陈珊珊出生之后,陈世俊的心就紧紧的贴在自己的小女儿身上,对她疼爱有加,就连他们的儿子都经常打趣道:“父亲偏心,只疼小妹”。陈世俊听到也只是嘿嘿一笑。

就这样,陈珊珊在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了,因为父亲是个外交官,精通外国语言,所以珊珊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年纪不大就已经学会了很多英文常用语,读音和腔调都很准确。而作为母亲的王女士,曾经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工作,能歌善舞,也经常教授珊珊学习艺术,所以珊珊年纪不大就已经学会了钢琴和小提琴,这让夫妻两个对这个小女儿都很满意。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直琴瑟和鸣的夫妻两个产生了分歧。原来,珊珊这个时候已经小学毕业,面临初中升学的问题。

去什么学校呢?夫妻两个人各执一词,陈世俊认为,现在国家在国际上的局势不容乐观,现在正需要大批的外交人员,而他曾经也是一名优秀的外交人员,所以他希望珊珊作为他的小女儿继续学习外语,这样可以延续他的工作,更是为祖国分忧解难。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作为母亲的王女士,深知作为一名外交人员身上要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在工作的环境里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作为一名母亲的私心,她并不想让女儿走这条辛苦又危险的路。他想让自己的女儿跟她一样从事艺术行业,优雅且不会太辛苦。

但是,陈世俊坚定的态度让一家人都被他折服,最终,珊珊去了北京外语学院附中。本以为珊珊可以就这样顺利完成学业,可就在这个时候,社会又开始了动荡变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很多年轻人都要上山下乡或者参军,珊珊也不例外。

可是,陈世俊许是因为心疼女儿,也或许是因为他对女儿的未来报了太大希望,不想让她耽误学业,所以陈世俊告诉女儿:“外面的事你不用担心,你就安心学好你的英语。”珊珊表面上点了点头,但是懂事的她哪里会不知道,父亲作为开国元帅,众目睽睽之下,在这件事上应该做出表率,如果自己真的按父亲所说的继续在北京完成学业,不去下乡或者参军,父亲肯定会遭到外来的压力,天下人的辱骂,和民心的动荡。她不能让父亲遭受这些。于是她瞒着父亲母亲,私自从军去了北京军区二六一医院当了一名护士,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丛军。

陈世俊知道女儿不想让自己为难,只是叮嘱她在工作之余不要忘记学习外语,珊珊谨遵父亲的叮嘱一直没有停止学习。

后来,陈世俊因为肠癌去世。陈世俊走后,珊珊一直记得父亲对她的期望,每次工作劳累之余还要学习时,想到父亲对她的谆谆教诲,她便浑身充满了干劲,“我一定要当一个让父亲满意的外交官”,珊珊在心里暗暗说道。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就在珊珊感觉到希望渺茫就快要放弃的时候,王女士得知周总理在征集当年外国语学院初三的学生,要把他们派遣出国为以后的外交部翻译做储备,得到这个消息,符合条件的珊珊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父亲的期待。就这样,她拜别了母亲前往了国外。

在珊珊出国的期间里,母亲也因病去世,临终之际,再三交代了三个儿子一定要照顾好珊珊,三个儿子都表明一定会照顾珊珊直至她出嫁之后,王女士才放心离去。而珊珊也不负所父亲和母亲所望,学成归来后俨然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家。

四、总结

陈世俊元帅的一生在战场和国际舞台上驰骋疆场,叱咤风云,而最疼爱的小女儿也不负所望成为了他最期待的外交家,像当年的他一样在国际舞台上为国争光。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