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之舞:学吐火的记忆
文/付令
多年前的那个寒假,天空如同被魔术师的画笔轻轻抹上一层淡蓝,静谧而深邃。在老家的某个角落,命运的丝线悄然交织,引领我踏上了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川剧团的一位武生,踏着岁月的尘土,来到我的面前,带着古老而神秘的技艺——吞火与吐火的绝活。
他,约莫四十岁年纪,身形略显富态,眼神中却闪烁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当他提出愿将这些技艺传授于我时,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艺多不压身,更何况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如今却如天降甘霖,落在了我的头上。于是,我欣然应允,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要胆大心细。”他的话语简短而有力,如同冬日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我心中的热情。他解释说,吞火便是点燃蘸有煤油的棉线火把,一口包住,闭气后火把便不能燃烧。这听起来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师兄的尝试便是一个生动的教训,他虽胆大,却不够果断,结果嘴巴一下就被烫了个泡,痛苦之情溢于言表。
而我,作为一个学习安全专业的学生,心中自然多了一份谨慎。我仔细评估了吞火的风险,觉得其代价过高,不值得一试。于是,我选择了放弃,转而专注于吐火的学习。为了减少后遗症的风险,我拒绝了传统的口包煤油的做法,转而接受了更为安全的松香包。那是一种用生宣纸包裹的松香粉,既保持了火焰的绚丽,又避免了与口腔的直接接触,大大降低了风险。
练习时,我气运丹田,仿佛将全身的力量都凝聚在了那一刻。我对准火把或导火索,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向上喷出。只见一条两米多长的火龙在空中腾跃而起,璀璨夺目,一次性成功。那一刻,我仿佛与火焰共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与满足。
然而,技艺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在后来的练习中,我对安全措施的体会更加深刻。一是吐火时,必须向上喷吐;如向下喷,火焰会上串,可能烧到眉毛和头发。二是火未熄灭之前,绝不能吸气,否则便会引火烧身。三是周边有可燃物时,不能吐火。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则,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与经验。
每一次成功的表演,都是对古老技艺的一次致敬。这种技艺不仅代表了古人对火的崇拜与敬畏,更承载了先人的智慧与勇敢。它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与变迁。而我,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深感责任重大。
如今,每当回想起那段学吐火的经历,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慨与感激。感谢那位武生的无私传授,感谢自己的坚持与努力。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承的意义与价值。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才能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简介:付令,重庆人,重庆市作协、贵州省作协会员。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务必联系大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