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皇帝很自负,臣子强过自己就开杀戒,结果无一例外都亡国了

八公读历史 2025-04-10 19:16:56

要成大事,人才第一。

刘备得了诸葛亮后,处于险境的他立马改天换命,三分天下有其一。

刘备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这是高度认可诸葛亮有强于自己的能力。

再往前倒,刘备自认的老祖宗刘邦,说我比不过萧何、张良、韩信,但是我能用他们,最终建立大汉集团。

经验可以复制,就怕有人死要面子不愿意。比如三国东吴末帝孙晧。

孙晧很自负,不愿意下属比自己强,现实的或臆想的,对这些下属,非但不用,甚至从肉体上消灭,就像把脑袋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一样。

孙晧的中书令叫张尚,甚至为此丢了性命。

孙晧和张尚的一次又一次君臣对,使得他越来越恼火。

这一次,惹怒孙晧,埋下祸根。

孙晧:《诗经》里说“泛彼柏舟”,是只有柏木才能造船吗?

张尚:《诗经》里还有一句“桧楫松舟”,松木也是可以造船的。

孙皓:鸟类中大的只有鹤、小的只有雀吗?

张尚:大的还有秃鹙,小的还有鹪鹩。

在皇帝面前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吗?别的皇帝是这样的,而孙皓面前。

你有问必答,他会觉得你比他厉害,他的自负就会变成自卑,然后就会升级为生气和怨恨。对张尚就是如此。

另外一次,张尚再次惹怒孙晧,后果非常严重。

孙皓:你说朕喝酒像谁?

张尚:陛下有百觚之量。

觚是古代饮酒的器具,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

按照东汉三国时的计量标准,一升大约为200毫升,一觚也就是400毫升,百觚将近80斤,属于海量。

张尚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是夸还是损孙晧,不得而知,但是导致严重后果的原因不在张尚的话,而在孙晧的联想。

联想是个可怕的心理活动,它是发散思维,可能会把不相关的东西勾连起来。

而联想又会很随意,不可捉摸,后果也不可预想。这样皇帝通常会喜怒无常,使得臣子战战兢兢,伴君如伴虎。

而孙晧的联想,是因为他此前已对张尚有了不好的成见,张尚的话是不管好的还是坏的,不管是好意还是恶意,他都可能走到负面的方向。

这一次必然也是。

孙晧勃然大怒、彻底翻脸:你明明知道孔子不是帝王,却把朕和他相比!

根据历史记载,孔子的酒量就是百觚。

孔子内圣外王,能和孔子相提并论,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荣耀。可是孙晧对张尚的话不是这样理解。

他的思维路径是这样的,孔子从来没有做过帝王,你把老孙和他相比,那意思是老孙这皇帝也做不长久呗。你老张这用心何其毒也!

“居心恶毒”的下属张尚下场悲惨,先是被关到牢里;后是在吴国100多重量级大臣求情后被发往外地造船;最后还是被杀。

因为被认为比老板强,就被老板要了命。老板孙晧痛快了,下属老张痛苦了,张尚冤不冤?

冤!但是他绝不是最后一个被冤的,因为孙晧也不是最后一个这样的老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300余年后,到了隋朝,这时候的皇帝是隋炀帝,他是比孙晧更加自负的人。

有这样的老板,下属就要遭殃。

隋炀帝自信文治武功、空前绝后,他曾经很骄傲地对臣子们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是靠继承了老爹隋文帝的DNA才当上了皇帝,要是考科举,我也能随随便便考个进士。

比如,他的诗确实写得好,不是宣传体、不是口号体,而真真正正是一等一的好诗。

他和学士、著作佐郎、朝散大夫王胄分别作诗《白马篇》,就被认为不分上下。而王胄就是当世无双的诗人。

就是这个“不分上下”竟然给王胄带来了杀身之祸,隋炀帝在杀王胄的时候还恨恨地说,你以后还写得出“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吗?

王胄被杀,有人说是因为他参加了杨玄素的造反,但是隋炀帝能咬牙切齿地说出这样的话,至少是认为王胄写诗强过自己,是原因之一。

隋炀帝的屠刀还伸向了司隶大夫薛道衡。这个老薛,可是他当年许以高官请到朝堂的能人。杀了薛道衡,他也恨恨不已地说,叫你以后还写“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

隋炀帝觉得在臣子面前很受伤、很没面子,觉得自己写不出“空梁落燕泥”“庭草无人随意绿”这样的诗,这是他这个皇帝的奇耻大辱。别无他法,只好消灭他们为上。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隋炀帝和他的隋帝国灰飞烟灭。孙末帝也被司马炎捉到了洛阳,他的吴帝国也掉进了历史的灰烬中。

虽然,他们的破灭,有很多原因,但是不重视人才,反而以人才为敌,最终只能是无人可用、无人敢被用,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而反观刘邦和刘备,他们自认才不如人、自己有知识短板,但是善于用人,特别善于将将,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乐于发挥能力,终于成就了大汉和蜀汉的基业。

做老大的人,有“武大郎开店”的思想,这个店就永远做不大,而只能做买炊饼的游商,这个游商最后也可能保不住。​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头条号“九公读史”。抄袭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