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叫Lucie,她是法国人,住在巴黎附近的Massy,工作是HR行政,税前工资3300欧。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她怎么活得下去?巴黎的消费我很清楚,一顿普通的午餐二三十欧,稍微讲究一点,五十欧轻松出手。房租、水电、交通、社保……我实在想不出她怎么能靠这点工资过日子。

她看起来过得很好,甚至比我大多数同事都要开心。
“你没想过换个高薪的工作?”
我忍不住问了。HR行政这个职位薪资普遍不高,公司里也流动性很大,Lucie却待了七年。她不觉得自己该去找个更有“前途”的工作吗?
Lucie塞了一块巧克力进嘴里,笑着说:“这里人好,我可以准时上下班,这就够了。”
她毫不犹豫地给我看了她的工资条,3300欧,税前。我的疑问更深了,法国的物价并不友好,这个数字怎么看都显得有点吃紧。可Lucie不仅没有经济压力,还经常周末去雅典、布拉格、索菲亚旅游。
然后,她抛出了让我最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晚上会接点单子,在家做网站,写写文案。”
我愣了几秒钟。法国人?下班后还工作?我一直以为他们最重视的是生活,最不屑的就是额外加班,甚至还专门有法律规定禁止老板下班后发工作邮件。Lucie刚刚还在跟我讲她的“完美”工作——轻松无压力,朝九晚五,准点下班。可十分钟后,她告诉我,她每天晚上还要做项目赚钱?
我的脑子短路了。
“大家都需要额外的钱,不是吗?”
她说得理所当然,我竟然无法反驳。
她的副业收入不低,做网站一单1500-2000欧,写文案1200-1500欧,一个月轻松赚到和主业一样甚至更多的钱。更重要的是,她喜欢这份“兼职”——自由、无压力,想接就接,不想接就不接。她说:“如果这是我的正职,我就不能挑项目了,哪怕是无聊的、讨厌的单子也得做。可是现在,我只做喜欢的东西。”
我听着她的逻辑,忍不住开始反思自己。
为什么她的选择让我困惑?
因为她的工作方式,和我对“职业”的理解完全不同。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就是职业发展的核心,越擅长,就应该在这个领域不断精进,找到更高薪、更有前景的工作。薪资、晋升、挑战,这才是“正道”。如果Lucie的编程和文案能力能让她赚更多的钱,那她应该去互联网公司拿高薪,而不是白天做个普通的行政、晚上当自由职业者。
可Lucie完全不在乎这些,她只在乎“舒服不舒服”。行政工作简单,稳定,没有KPI,没有压力,日常任务做完就行。自由职业虽然赚钱,但她不想被“公司”束缚,不想被客户逼着做自己不喜欢的项目,所以,她把它变成“兼职”,让自己随时可以放手。
她挑的,不是薪资高低,而是工作的自由度。
她不追求所谓的“职业发展”,只追求让自己能以最轻松的方式赚足够的钱,同时不受束缚。
我一时间竟无法反驳。
这种模式,放在亚洲职场行得通吗?
如果是国内,Lucie的模式大概率会被骂“躺平”,甚至可能被长辈批评“没有追求”。在亚洲,大多数人还是默认“专业能力应该服务于正职”,所有技能都应该用来提升职业竞争力,而不是当副业玩票。加班、晋升、KPI,才是主流的职场价值观。
但Lucie的模式,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质疑传统的“单轨职业路径”,开始转向“多轨职业模式”——低负荷的主业,匹配灵活高薪的副业,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最优解。
以前,副业是给“主业不赚钱”的人准备的,可现在,它更像是给“不想被主业绑死”的人提供了另一条路。
而且,Lucie的模式在法国之所以成立,背后有三个关键因素。
社会福利托底。法国的社保、医保、失业保障都很完善,Lucie完全不担心“万一失业怎么办”,所以她可以任性选择工作。劳动法保护强。法国对超时工作限制很严,企业不能随便要求员工加班,工资低的工作也有基本保障。自由职业市场成熟。许多企业愿意外包项目,市场有足够的需求,让像Lucie这样的人能靠接单获得稳定收入。这些条件,决定了Lucie可以轻松选择“低压主业+自由副业”模式,而不需要像某些国家的打工人一样,被动996、卷生卷死。
但这种模式,适合所有人吗?
未必。
Lucie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她有核心技能——建网站、写文案,都是市场有需求的。如果她只有行政能力,那她就无法靠副业赚钱。她的自由,建立在她的能力之上。
而且,她的选择也有成本。她放弃了晋升,放弃了职业积累,选择了一种“无责任感”的生活方式。如果哪一天,她的技能不再有市场,她会不会后悔没有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她自己不担心。她说:“大不了,我再换个工作呗。”
她真的赢了吗?我不知道。但她过得确实很开心。
最终,这场关于“工作模式”的对话,并没有赢家。Lucie没有让我改变职业观,但她让我意识到,世界上有很多种生活方式,而我们的惯性思维,可能正在限制我们自己。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但关键是,你愿意付出哪一种代价?
雷军不是销售吗,董明珠不是研发总监吗
有病,中国有几亿人一个月工作还没3300人民币呢!按当地工资物价,人家购买力是你的3到4倍。还用你来当贵族,教别人。先教教国内那几亿人吧。
他思想拿公司资源让自己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