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体检报告里的“肾脏健康警报”,你看懂了吗?出现异常如何应对?

养护卫生谈谈 2025-04-10 14:54:44

今年的世界肾脏病日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呼吁公众重视早期筛查和干预。

健康筛查的第一步是体检,紧接着最关键的一步是科学解读报告,识别早期危险信号并采取行动。

据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已超1.3亿,但早期知晓率不足10%。许多人在体检报告中看到“异常箭头”却不知其严重性,最终错失治疗良机。今天,我们将拆解体检报告中的“肾脏密码”,并提供实用应对方案。

01

这些指标异常

可能是肾脏在“求救”

尿常规检查是肾脏的“晴雨表”

尿常规是体检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能反映肾脏的过滤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以下指标需特别关注:

(1)尿蛋白(PRO)

正常:阴性(-)。

异常:出现“+”(如1+、2+、3+等):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滤过功能异常。

危险信号:持续阳性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需警惕肾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误区:偶尔一次阳性可能是运动、发热等生理因素导致,需复查确认。

下一步建议:尿蛋白阳性→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以更敏感地评估肾脏损伤。

(2)尿潜血(BLD)

正常:阴性(-)。

异常: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或泌尿系统出血。

危险信号:持续阳性可能是肾脏、输尿管或膀胱出血,需结合红细胞形态判断出血来源。

下一步建议:尿潜血+红细胞异常→做泌尿系B超,排除结石、肿瘤等疾病。

(3)尿白细胞(LEU)

正常:阴性或微量。

异常:明显增多(++及以上):提示尿路感染。

危险信号:若伴随尿频、尿痛等症状,可能是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

下一步建议:尿白细胞增多→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做尿培养或影像学检查,明确感染部位。

(4)尿葡萄糖(GLU)

正常结果:阴性(-)

异常结果:阳性(+,1+至4+),可能原因及意义:

①糖尿病:血糖过高(通常>10 mmol/L)时,超出肾脏重吸收能力,尿糖阳性。

②妊娠期:孕妇肾糖阈降低,可能出现尿糖阳性(需结合血糖判断)。

③肾性糖尿:肾脏糖重吸收功能障碍(如范可尼综合征),即使血糖正常,尿糖也可能阳性。

④短期因素:大量吃甜食后短暂性尿糖阳性,无临床意义。

下一步建议:

①首次发现尿糖阳性者需要抽血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排查糖尿病。

②血糖正常但尿糖持续阳性者需要检查肾小管功能(如检测尿α1微球蛋白指标),排除肾脏因素引起的尿葡萄糖指标异常。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是肾脏损伤的前哨

正常:<30 mg/g。

异常:≥30 mg/g:提示早期肾脏损伤,尤其是糖尿病肾病或高血压肾病的早期信号。

危险信号:糖尿病、高血压患者ACR异常者即使尿蛋白阴性,也应每年检查ACR,以早期发现肾脏损伤。

误区:ACR异常仅见于严重肾脏疾病。实际上,ACR异常可能是早期肾脏损伤的危险信号,需引起重视。

下一步建议:ACR异常→结合血糖、血压控制情况,进一步评估肾功能,必要时进行干预治疗。

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的“工作能力”

肾功能检查主要通过血液检测来评估肾脏的过滤和排泄功能。

(1)血肌酐

正常参考值:男性59-104μmol/L,女性45-84μmol/L(单位可能因实验室不同而异)。

异常:血肌酐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减退,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肾病、脱水、尿路梗阻等。

血肌酐降低较少见,可能与肌肉量减少(如营养不良、肌肉萎缩)或妊娠有关。

隐藏风险:老年人、消瘦者血肌酐可能“假性正常”,实际肾功能已下降过半!

危险信号:血肌酐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2-3倍)可能提示严重肾功能损伤。

特别提醒:血肌酐并非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轻度肾功能减退时可能仍在正常范围内。

下一步建议:若血肌酐异常,需结合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其他检查(如尿常规、影像学)进一步评估肾功能。

(2)尿素氮(BUN)

正常参考值:7-20 mg/dL(单位可能因实验室不同而异)。

异常:尿素氮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减退、脱水、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或心力衰竭。

尿素氮降低可能与低蛋白饮食、肝功能不全或营养不良有关。

危险信号:尿素氮显著升高(>40 mg/dL)可能提示严重肾功能衰竭或其他危重情况。

特别提醒:尿素氮受多种因素(如饮食、脱水)影响,单独升高不一定表示肾脏疾病。

下一步建议:若尿素氮异常,需结合血肌酐、GFR等指标综合评估,并排查其他可能原因(如脱水、消化道出血)。

(3)尿酸

正常参考值:男性208-428μmol/L,女性155-357μmol/L(单位可能因实验室不同而异)。

异常:尿酸升高可能与痛风、高尿酸血症、肾功能减退、高嘌呤饮食或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有关。尿酸降低较少见,可能与肝功能不全、低嘌呤饮食或某些遗传性疾病有关。

危险信号:尿酸显著升高(>10 mg/dL)可能增加痛风发作风险,并可能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

特别提醒:尿酸不只是痛风的信号,还是沉默的“肾脏杀手”,长期高尿酸血症可能增加痛风及肾结石风险。

下一步建议:若尿酸异常,需结合肾功能、饮食及药物史评估,必要时调整饮食或药物治疗。

(4)肾小球滤过率(GFR)——肾脏功能的“金标准”

正常参考值:正常GFR ≥90 mL/min/1.73m²。

异常:

GFR降低(60-89 mL/min/1.73m²)提示轻度肾功能减退;

GFR显著降低(<60 mL/min/1.73m²)提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

GFR极低(<15 mL/min/1.73m²)提示肾衰竭,需透析或移植。

危险信号:GFR持续下降(<60 mL/min/1.73m²)可能提示慢性肾病进展,需密切监测。

特别提醒:GFR估算可能受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影响,GFR异常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下一步建议:若GFR异常,需进一步检查尿蛋白、影像学等,明确病因并制定治疗计划(如控制血压、血糖,避免肾毒性药物)。

(5)胱抑素C正常参考范围:通常为0.5-1.2 mg/L(具体范围可能因实验室而异)。异常: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可能见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降低较为少见,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等有关。

危险信号:显著升高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可能是急性肾衰竭、慢性肾病晚期所致,需立即就医。持续升高提示肾功能进行性恶化,需密切监测和干预。

特别提醒:胱抑素C水平受年龄、性别、体重、炎症状态等因素影响。胱抑素C升高不一定意味着肾病,需结合其他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下一步建议:高风险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检查胱抑素C。若胱抑素C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肾小球滤过率测定、尿常规等)。

影像学检查:肾脏的“体检照片”

体检中常见的肾脏影像学检查是B超。B超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和结构,发现肾结石、囊肿或肿瘤等问题。如果B超提示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做CT或MRI检查。

(1)肾脏大小

正常:成人肾脏长约100-120mm,宽约50-60mm,厚约30-40mm。左肾略大于右肾。肾脏大小与身高、体型、性别、年龄有关,男性肾脏大于女性,成人肾脏大于儿童。

异常:

肾脏缩小:可能提示慢性肾病或肾萎缩。

肾脏增大:可能提示肾积水、多囊肾或急性肾炎。

(2)肾脏形态

正常:肾脏呈蚕豆形,边缘光滑。

异常:

形态不规则:可能提示肾脏肿瘤、囊肿或瘢痕形成。

边缘模糊:可能提示肾脏炎症或感染。

(3)肾实质回声

正常:肾实质回声均匀,与肝脏回声相似。

异常:

回声增强:可能提示慢性肾病、肾纤维化、肾动脉狭窄等。

回声减低:可能提示急性肾炎、肾水肿等。

回声不均匀:可能提示肾囊肿、肾肿瘤等。

(4)肾囊肿

描述: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

意义:

单纯性囊肿:通常为良性,无需治疗,但囊肿过大(>5cm)或数量多需定期复查。

复杂性囊肿:需进一步检查(如CT)排除恶性可能。

(5)肾结石

描述:强回声伴声影。

意义:提示肾结石,即使无症状,也可能堵塞尿路,损伤肾功能。根据结石大小和症状决定治疗方案。

(6)肾积水

描述:肾盂和肾盏扩张,呈无回声区。

意义:提示尿路梗阻,需进一步检查梗阻原因(如结石、肿瘤)。

02

体检报告异常

三步科学应对

第一步:区分“真假异常”

1. 假性异常:剧烈运动后尿蛋白+、女性月经期尿潜血+、空腹脱水导致肌酐略高。

对策:1个月后复查,排除干扰因素。

2. 真性异常:尿蛋白持续+、eGFR<60mL/min/1.73m²、尿酸>540 μmol/L。

对策:立即就医,完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脏B超、肾脏专科检查。

第二步:锁定高危人群,精准筛查

以下人群即使体检报告“无异常”,也应加强筛查:

糖尿病患者:每年查尿ACR,预防糖尿病肾病。

高血压患者:监测尿微量白蛋白,警惕高血压肾损害。

长期用药者:如止痛药(布洛芬)、抗生素、中药(含马兜铃酸成分),可能引发药物性肾损伤。

肥胖、“重口味”饮食或暴饮暴食、有家族肾脏病史者、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长时间高负荷工作者均需要定期体检。

第三步:分级干预,守住肾功能

1. 轻度异常(可逆阶段)

尿蛋白1+或eGFR 60-89mL/min/1.73m²:低盐低蛋白饮食(每日盐<5g,控制蛋白摄入量),控制血压<130/80 mmHg,调整生活作息,1-3个月复查。

尿酸450-540μmol/L:戒酒、少吃海鲜内脏,每日饮水>2000ml,必要时服用降尿酸药。

2. 中重度异常(需医疗干预)

尿蛋白2+或eGFR<60mL/min/1.73m²:到肾内科规范就诊,可能需使用药物(如缬沙坦)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衰。B超显示肾萎缩或多发囊肿时,排查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03

肾脏健康管理

“三早”原则

1. 早筛查

普通人群:每年查尿常规、血肌酐、尿酸。

高危人群:加查尿ACR、eGFR、肾脏B超。

2. 早预警

关注异常值:应综合考虑肾功能指标、尿检指标、血压、血糖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定期监测和调整生活方式。

3. 早联动

高血压/糖尿病门诊与肾内科联合随访,实现“共病共管”。

04

人人都是自己肾脏的

“第一责任人”

学会看报告:保存本文,体检后逐项核对肾脏指标。

家庭互助:提醒父母、配偶每年体检,尤其关注eGFR和尿ACR。

主动管理:若已确诊慢性肾脏病,需进行自我慢病管理。

记住:肾脏损伤不可逆,但早期发现可阻断进展!从读懂体检报告开始,抓住逆转肾病的“黄金窗口期”。

05今日行动

打开你的体检报告,看看自己的肾脏指标有无异常,发现异常,请及时就医复诊。请记住:肾脏病早期常无症状,体检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学会解读报告,早干预、早治疗,才能守护好“人体净化器”——肾脏。

作者:广东省中医院 汪玲珍

编辑:温嘉林 程焕映

责编:陈广泰

体检是发现问题的关键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