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的综艺市场热起来了,一档题材相对小众新颖的中医药题材综艺节目《国医少年志》,闯入冷眼的视野:它将中医药文化与明星真人秀结合在一起,让五位“体弱多病”的明星来了趟研学体验之旅。
冷眼是凭自己本事在抖音上刷到了这档节目,和83.5万的网友们一同将“泡脚水不是越热越好”的卡断转发到了家庭群。
而截至目前,仅仅播出六期,光是节目自己在抖音上就已圈粉21.2万粉丝,节目主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近5亿次,#中医认证汉堡属于健康食物##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是局部免疫力差##熬夜或引发糖尿病#等节目相关内容正接连冲上热搜。
原本就对中医好奇的冷眼,对节目产生了浓烈的探究心理:
这档节目是如何想到以“中医”为灵感创作的?作为“首档中医文化明星体验真人秀”,节目又是如何做出差异化?让短视频、各大社交平台上的年轻网友们如此感兴趣的?
幸运的是,节目的制作方正好是老朋友聚仁传媒,冷眼约到了节目制片人王姗芝,聊了聊《国医少年志》。
用年轻人的方式打开中医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养生了。
早在2018年“赛博养生”就有初露端倪的架势,经过了三年疫情,年轻群体对于“健康体魄”的认知和需求不断提升。
丁香医生发布的《2023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提到“00后”的健康困扰最多,他们有着熬夜、嗜糖、缺乏运动、重口味饮食等不良习惯,并深受皮肤、视力、脱发等问题的困扰。
然而在年轻人扎堆的综艺市场,这种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养生堂》《中国医药大会》无疑是中医药品类里的标志性节目,但他们的受众还都是爸爸妈妈们,对于年轻人来说,节目“知识点很多,但不够有趣”。
“我们发现市场是存在需求痛点的,而聚仁是有不少中医药和大健康客户的,所以会想能不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做一档节目”,于是《国医少年志》的雏形从去年9月开始,王姗芝和公司其他小伙伴就筹备、酝酿着。
而想要让中医文化变得更年轻化,节目组首先要走近中医、了解中医。
在有了做一档年轻化的中医药节目这个想法后,节目组先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在全国寻访中医、跟诊学习,直到所有人都对中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王姗芝说,这对他们算是个小挑战。因为在聚仁擅长的情感类/文旅类/户外真人秀等赛道里,中医题材是第一次接触,“都是门外汉,要做好节目必须先有足够的了解。”
“不瞒你说,现在我们团队的人多少都会看点病了。”
当团队对中医知识有了足够的了解,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性后,他们迎来了第二个关卡。
这届年轻观众最怕“爹味说教”。
想要激发年轻观众的好奇心,不是靠“单一传播”,而是以他们的方式“建立沟通”。
节目第一期就把时下最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应用在了节目当中,把中医的九大体质也做成了标签,邀请年轻人们“对号入座”。
而除了对内容表层的包装,节目组还专门搜罗了大量年轻人关于养生的“疑惑”。
比如中药冰淇淋、中药奶茶这些消费新物种是不是“智商税”?
艾叶是不是像宫廷剧那样说的能保胎?
麝香真的会对孕妇有影响吗?
节目将这些问题预埋进内容中,让艺人作为嘴替问出来,通过年轻人的视角让中医药知识轻松、娱乐的输出。
这一点冷眼印象很深,在《国医少年志》首播那天,冷眼朋友圈里就有好几位“甄学家”转发了“辟谣麝香导致不孕”的相关节目卡段。
而除了讲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国医少年志》也尽可能地在把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变成有代入感和趣味性的实操体验。
“中医有13科,而我们节目只有十集的体量,如何既能准确输出最精华的部分又能做到不枯燥、不生硬的让观众爱看?在这方面,我们花了很多精力。
我们拿着整理的全网年轻人最关注的养生话题、讨论最多的病症去咨询中医教授,最终总结提炼出了每一站落点的主题。
比如第一站北京,叫‘生活处处有中医’,深入浅出,在生活中发现中医相关的东西,10集节目变成了研学之旅,每两集是一站,每站有一位师父,一个站点一个主题,做了五种不同的展现。”
而国医少年们每抵达一站,都有不同的挑战任务等着他们。
嘉宾们会跟随着大师一起上山采药,发现一片草、一朵花都可能是治病救人的良药。而在观众眼前,一幅“山中宝藏图”也在徐徐展开。节目中的每一个站点,嘉宾走过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综艺的未知性”,它足够有趣,也激发着我们对最终中医小知识解密的好奇。
谁来做嘴替
《国医少年志》中,“少年”是作为观众嘴替一样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是这五位艺人肩负起“观众嘴替”的重任,王姗芝向冷眼透露了他们的选角标准。
“在最初我们是想过选纯素人的”,但从传播角度,如果是纯素人+中医题材,恐怕对观众的吸引力没那么高,所以他们还是决定用全明星阵容。
但和其他节目的选角逻辑不太一样的是,《国医少年志》想要的,是一些非综艺咖、有少年感、自身对中医有浓厚的兴趣和故事经历、甚至自身有亚健康问题的艺人。
节目中的这五位艺人,身上多少都有点问题。
徐璐常年被湿疹困扰,而且一直未能治愈;
王勉则是“老咽炎患者”,他自己都打趣,电视广告里说的“咳不出吐不净就是我”;
王艺瑾属于“一身都是病,哪儿哪儿都难受”。
这些“带病进组”的艺人,本身会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一站小院聚餐时,爱深夜点外卖的徐璐和王艺瑾就问出了万千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晚上吃外卖究竟对身体有什么不好”。
自己的体质如何提升,生活方式如何改善,这些是和她们切身相关的事情,所以不用节目组去push,他们就会代表年轻人问问题。
夏之光则是给节目组惊喜最多的一位嘉宾,他在五个人里相对最健康,也是最有求知欲与好胜心的,他经常主动给自己上难度,或者要求亲身尝试,这就让节目产生了更多想象空间。
第一期节目,五人组前往天津中医药大学参加“入学仪式”,导师发布任务,要背诵下来《大医精诚》才算通过。原以为这几个人里,最快速过关的是以反应快、嘴皮子利索的脱口秀演员王勉,结果首先完成任务的是夏之光,不止如此他还用接力的方式帮徐璐快速过关,为节目平添了不少喜感。
而除了嘉宾,在《国医少年志》中,“国医”的选择也让王姗芝和她的团队费了一番功夫。
节目组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去拜访全国各地的中医名医,调研了近200名专家,可以说是把中医领域的大拿们基本上挖了个遍。每站大师们的时间都非常紧张有限,每天要看一百多个病人还有其他事务要处理,节目组编剧总会想方设法、见缝插针接近他们,比如陪着老师们一同吃早饭等等。
这么做既是为了与中医们建立信任,更是帮助节目组完成了对大师的精确画像。
“我们会在保证专业度的前提下,去找一些有特质、有记忆点的大师。像第二站的龚老师,他那一口方言普通话其实挺难听懂的,但他人很有意思,72岁的老爷子还在坚持上山采药,有老顽童的洒脱,也有大医为一事终一生的坚持。”
而中医理论中,有君药臣药之分,君主臣辅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这种思路也被运用到了节目的选角中。
节目中的每一站都有1-2位全国资深的中医大师坐镇,他们负责授业解惑,同时每一站还有不少年轻的师兄师姐们,陪着国医少年们一起学习。
他们年纪与国医少年相仿,共同话题很多,也更懂流行趋势。
第二期节目中,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养生操男团”作为节目组特邀“导师”,为国医少年带来了中医快乐健身操,它既有中医理论为基础,能够对身体状况起到一定改善作用;又有“病毒性”,让人愿意去学、去效仿、去传播。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冷眼完全没有“上课”的感觉。每一个知识点随着国医少年们的体验和探索,都很自然地流入了脑海中。
做人人有所得的节目
除了足够的年轻化,《国医少年志》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一档人人有所得的节目。
观众肯定是获益是最大的。
如前文所说,节目组把知识点丝滑融入在了研学之旅中,可能一句闲聊,背后就是一个小而实用的养生知识。
第一站是最出圈的“泡脚温度”知识点。
第二站则带着观众边看节目边找热敏穴位,冷眼第一次知道,原来艾灸也是可以自己在家做的。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小红书上,还涌现出了好多“节目课代表”。
大量热心的网友们自发归纳出了节目每期的知识点,这是冷眼很少在其他节目中看到的现象。这样的积极性无疑是节目让观众真实受益的最好证明。
其次,嘉宾在节目中也有所得。
王姗芝向我们透露,常年受湿疹困扰的徐璐已经根据老师给出的药方开始了调理;
王勉则在录制结束后告诉节目组,自己多年的咽炎已经好了六七成。
嘉宾们的健康问题得到解决,也便成了节目的“活招牌”,观众看见他们的改变后,会更对中医产生兴趣。
再者,从制作角度,《国医少年志》也让节目组收获颇多。
王姗芝告诉冷眼,传统文化类特别是中医这种流传几千年博大精深的类目,她们之前确实没有接触过,也不知道从何入手。而经过前期调研学习与拆解,她们找到了在不失专业性的同时,让传统变得更轻松有趣的叙事方式。
“我相信,这种制作经验未来也是可以运用在其他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制作中的。”传统文化往往被视为曲高寡合,而综艺人要做的,就是让传统文化变得“人人看得懂”。
最难得的,是商业层面,客户也有所得。
在今年夏天与聚仁传媒CEO汤玎聊《音你而来》时冷眼就发现,聚仁是一家善于站在客户角度去思考节目制作的公司。这种思考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找到客户需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去做节目。
这次合作的客户江中,也是聚仁多年的战略合作伙伴。为了更生动贴切的传播企业精神,节目组先后去了江中药谷3次踩点,参观了所有的工厂车间,了解每一道工序和优势特点,把江中想表达的精神深度刻在内容里。
“这不是一条口播或几分钟植入能解决的,《国医少年志》在互动游戏或大师的传道解惑中轻松传递了产品的好处在哪儿,为什么好?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内容与商业之间的违和。”
最后,冷眼还想分享一个最近刚刷到的《国医少年志》的小插曲。
在第五期国医少年们在河南嵩山好汉坡录制的转场间隙,节目的工作人员在撤离时无意间发现一名女子晕倒在了路边。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已经抵达山脚的当期NPC嘉宾,立刻折返,对病人展开治疗。
期间,因为病人情况危急,心脏一度骤停,嘉宾还与自己的老师视频连线,确认急救方案,保障万无一失。
这位嘉宾是来自德国正在河南中医药大学读中医研究生无名,而他的老师是河南中医名家宋兆普。
这段如电影桥段般戏剧化的片段引发了大量新闻媒体的疯狂转载,而危急关头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中医文化跨国际的传承,医生对生命的珍视与坚持,这又何尝不是《国医少年志》带来的一次奇迹时刻。
“小而美”的《国医少年志》讲述了一个“大且有点重量”的中医故事。它用心回应了每一位年轻人对健康的需求,为传统文化找到了全新的表达,甚至为综艺市场提供了一条不卷明星、不卷硬制作,只用心研发内容的新思路。
对得起观众、对得起题材、对得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