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短剧季》:短剧救市,效果如何?

冷眼看电视 2024-12-03 15:01:54

短剧演员上桌的机会来了。

其实将短剧引入综艺早有端倪,越来越多的演技类综艺出现了短剧演员的影子,比如凭借《东栏雪》、《长公主在上》出圈的锦超在《无限超越班》上的表现,就让人眼前一亮。

但大多数短剧演员的试水,只是为了给节目增加新的亮点和话题,演技类综艺的主力还是长剧演员,但一次又一次地翻炒回锅肉,糟蹋经典IP,不免让观众倦怠。

《开播!短剧季》却是一档完全以短剧和短剧演员为主要内容的节目,倒让冷眼十分好奇。

其实节目的规则很简单,依旧是竞演的模式,参加节目的演员竞争试镜获得角色邀约,一个短剧IP由两组不同的男女演员诠释相同的单人段落和双人段落,表现更好的一组演员晋级。

“控制变量”的手法很有意思,但让冷眼疑惑的是,主打“爽感”的短平快剧集放在动辄一两个小时的综艺里,效果究竟如何?

短,不意味着简单

如果比较一下长剧和短剧出圈的逻辑,我们会发现它们火的方向完全不同。

长剧,走的是精品化路线,讲究起承转合的剧情结构,以及精美的视觉特效,由于创作空间大,可以讲述的题材、可以呈现的场景都极为多元和丰富,主打“沉浸”的追剧感。

短剧,一两分钟一集,总片长也不过几小时而已,一天就能刷完好几部,它要的是观众的注意力,所以短剧是一个个戏剧冲突的叠加,节奏快、调度少、重情节,题材也都是豪门、穿越、悬疑、虐恋,主打“疯感”和“爽感”。

而外部影视生态的变化,也注定了演员构建自己的生存法则。

长剧演员强调对剧本的把控和对角色透彻的理解,要让观众相信,而短剧演员的杀手锏则是对情绪的表达,要把短剧极致的情绪实打实地传达给观众。

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短剧中看到,为了凸显金手指、大女主、极致的善与恶,又或是惊天反转,短剧演员熟练地运用不甘瞪眼、邪魅歪嘴来表现反转,演得更是越浮夸越好,甚至有的演员已经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哪怕换个剧本还是一样的演法。

这也怪不得观众对短剧演员形成刻板印象,总是觉得短剧演员浮夸、不专业。

但《开播!短剧季》做得很好的一点是,它不是将短剧演员硬塞到综艺里,而是开始挖掘短剧演员的“专业性”。

首先,节目选取了足够有代表性的短剧演员。

比如“短剧一姐”徐艺珍、“掌管短剧的神”李沐宸、“吻戏一哥”代高政,甚至还有盛一伦、林墨、欧阳娣娣这样颇具话题度的艺人。

因此,来节目的演员有着清晰的赛道划分。

像是徐艺珍、代高政、何健麒等,本身就是短剧起家,演起短剧驾轻就熟,来节目无非是为了提升知名度,顺便拓宽自己的赛道。

李沐宸、许梦圆等,则是从长剧转型至短剧,即便他们已经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代表,但作为中层演员的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在短剧里去搏一个金字塔尖尖的地位。

林墨、盛一伦、欧阳娣娣则是“蠢蠢欲动”的艺人代表,有流量但作品寥寥,长剧赛道挤不进去,就来短剧试试水,说不定能给自己找到另一条出路。

所以在节目中,我们竟然会看到长剧演员完全被短剧演员碾压的画面。

比如第一期徐艺珍、盛一伦、欧阳娣娣、代高政分别演绎的《杜拉拉升职记》中,欧阳娣娣挑眉,踩着高跟鞋走来走去,故作狠辣地威胁剧中的“杀父仇人”,都仿佛在告诉全世界“我在演一个恶女”,而徐艺珍面对花粉过敏的“杀父仇人”,一个递花、撕花、扔花的动作,就将角色的狠辣和飒爽演绎出来,瞬间进入“大女主”情境中。

而盛一伦和代高政的对比则更加惨烈,饰演霸总的代高政用一系列的“变态”行为,硬生生把欧阳娣娣拉入到一场虐恋情深的戏码中,而出演过大爆网剧《太子妃升职记》男主的盛一伦,面对徐艺珍的震惊、怀疑、崩溃等一系列的情绪,面容平静,不为所动,让一场原本会精彩的对手戏瞬间索然无味。

而后续短剧演员李沐宸、刘擎对《杜拉拉升职记》的踢馆演绎,更是在10分钟内完成了霸总戏、悬疑戏、谋杀戏、虐恋戏的疯狂转换,直接“秒杀”了前面两组的表演。

因此,即使演员之间依旧存在着鄙视链,但越来越明显地看到短剧演员的地位在上升,特别是对于大多数的腰部演员来说,若是在长剧里没有机会,去短剧磨练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演员的选择。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开播!短剧季》也在尝试打通短内容与长内容之间的界限。

一方面在剧本上下功夫,除了创作原创剧本,节目还将《杜拉拉升职记》、《聊斋》这类的经典IP改编为短剧剧本,突出核心情节和核心角色,经过市场验证的故事有更多的受众基础,也更适合电视内容的表达。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长短剧演员的竞演和比较带来新的火花,比如盛一伦和徐艺珍的合作就引起了极高的话题度。

对于长剧演员来说,短剧综艺的试水带来更多的尝试和转型的机会,长剧吸收的经验能更好地适应短剧,甚至提升短剧的质感;

对于短剧演员来说,学习更多长剧演员专业的表演技巧,不管是深耕短剧,还是往上走转型精品影视,都可以打开新的空间。

短剧+综艺的模式还有待探索

虽然节目的创新是极为亮眼的,但冷眼也不得不说,短剧和综艺的磨合还需要沉淀,《开播!短剧季》虽然讲短剧,但并没有针对短剧做出合理化的演综调整。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被无数次复制,又被无数次诟病的传统演综的竞演模式。

竞演确实能最大化地呈现演技,但类似“舞台剧”的形式,放在一档主打短剧的演综节目里,就总有一些“不合时宜”。

主打短平快的短剧用动辄七八分钟的影视化段落呈现,除了多了点音效,多了点洒狗血的剧情,其他的地方看不出和普通演综演绎长剧高光段落有什么不同,而像布景、服化道、影视拍摄手法甚至还不如其他演综精致,几乎没有做出除了“短剧演员”之外的其他差异点。

比如节目的《聊斋》IP中,乔靖雯和李沐宸分别饰演刚化成人形的狐妖,为了突出角色特点,两位演员都不约而同地模拟了动物的形态,但其实不管是《我就是演员》里王霏霏和宋妍霏饰演的白蛇和青蛇,还是《演员请就位》里王楚然、孙千出演的《白蛇·人间》,都有着类似的角色和剧情,使得《开播!短剧季》没有太多内容上的惊喜。

而节奏拖沓也是让《开播!短剧季》观感错位的另一个槽点。

看1分钟短剧和看2小时综艺的受众本就不同,短内容是碎片化的,长内容是沉浸式的,若要将短剧做成综艺,就必须在节奏上更符合短剧受众的特点,必须要快且直给,甚至将影视化片段切片,通过网络的发酵实现内容的出圈。

但从节目第一期开始,每一期节目几乎都有6到7分钟的内容导入,甚至一期一个半小时的节目只有一个IP的竞演内容,虽然节目组有意缩短了选手的介绍时间,但如此拖沓的节奏也很难吸引已经被短剧培养好“习惯”的观众,看一期节目的时间说不定就刷完了一整部短剧,那为什么要看节目呢?

除此之外,导师团也说不到点子上。

《开播!短剧季》邀请了宁静、张萌、苏可作为评委嘉宾,宁静是获得过多次奖项的专业演员,张萌是演员出身的制片人,苏可则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老师,但其中只有宁静算得上跟短剧有点关系,公开表达过对于短剧的喜爱,其他两位导师则是正统的长剧演员,甚至是学院派代表。

因此,导师们对于短剧内容并不专业,对演员的点评还是陷在长剧思维里。

比如苏可在点评李沐宸、刘擎的《杜拉拉升职记》片段时,认为在故事如此复杂的情况下,人物的行为不应该这么直接,却遭到了宁静的反对,坚持短剧的表演就应该这样。

甚至节目第三期竞演《重返18岁之我是宁静》中,关于徐艺珍的模式化表演,宁静和苏可还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宁静充分肯定这就是徐艺珍的风格,而苏可却直言“看短剧吵得他头疼”,看似在点评演员实则变成了点评剧本。

观点的分歧其实并不在于演员的表演如何,而在于演员带来的感受如何,而对于怎样的表演在短剧里算好,不仅仅是演员本身,导师团也给不出明确的标准。

整体看来,正因为“短剧+综艺”的定位不清,所以节目会显得割裂。短剧演员凭借经验拿捏住观众的情绪点,我们在看影视化段落时会产生一定的“爽感”,而当短剧回到综艺,套路化的环节、拖沓的节奏又显得内容冗长无比,那观众们为什么不直接去看短剧呢?

在冷眼看来,想要在探索阶段完成“短剧+综艺”的结合,一定要有所偏向。

要么偏向短剧本身,做类似“喜剧大赛”式的原创内容展演,邀请业内有经验的短剧创作者和短剧演员来完成内容的原创,也更符合节目IP孵化的定位。

要么偏向综艺,去带领观众看到完全不同的短剧制作过程,邀请对短剧有兴趣的演员嘉宾来一场纯体验式的真人秀,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而在求稳的心态下,在演综模式已经被诟病已久的状态下,再一次复制套路,无疑是浪费“短剧”这个创新的主题。

其实,作为第一个开启短剧赛道的演综作品,《开播!短剧季》的创新和大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都是探索阶段不可避免的,节目至少达到了及格线水平。

冷眼更希望这次的试水能带来业内对短剧和综艺的思考,作为主打趣味和爽感的影视作品类型,短剧和综艺有很多的相似点,当然也有融合的可能,而微综艺、剧式综艺的出现更是加剧了类型融合的趋势。

但目前来看,内容创作者们更需要摸清的是,短剧受众和综艺受众到底要的是什么。

0 阅读:280

冷眼看电视

简介:提供独家节目解析,深扒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