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像一把“金钥匙”,清除了田地间的“杂草”。
文 | 晓含
编 | 石灿
李秀汉的团队成员,虽然大多是80后、90后的大学毕业生,但由于一直扎根在田间地头,所以头发总是长长的,衣服上总是沾着泥土、仿佛永远也洗不干净。
80后的李秀汉出生在闫家村,一个山东黄河边的小村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曾经是这里延续千年的生产方式。
2015年他结束了城市生活,回到村庄,带领一群年轻人,致力于农业规模化发展。但回乡发展农业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面对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散、碎、小的耕地,以及水的灌溉与排放问题也待解决。
除了改变客观条件,推广智能化农机耕种外,李秀汉也期待更多年轻人返回乡土,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在与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交谈时,李秀汉总是强调“不脱层皮是做不成这事的。”在距离山东四百多公里的河南,大学毕业的茹亚锋也在猪场里“脱着皮”,给母猪生产、给小猪喂奶、给养猪人讲解技术。
李秀汉和茹亚锋的故事和观念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着,激发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发展农业的热情。但仅有情怀不够,农技不足的问题也开始显现,李秀汉们又进入直播间与其他专家一起传播农学,曾经印刷在书籍中的专业知识开始散播至农田。
春风至,甘雨降在李秀汉的回忆中,不上学的时光要么在家做饭,要么去田地干农活。顶着太阳,一人一把镰刀割麦子,渴了就喝塑料桶里的水,出了汗就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那是一段停留在记忆里无法抹去的劳累。
晒掉层皮是常有的事。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李秀汉的父亲会直接脱掉上衣,每一寸肌肤都在太阳下毫无遗露,去年夏天晒过的痕迹经过一个冬天尚未变回原本的肤色,又在新一年的耕种中烙下痕迹,那是一个农民的“标志”。
依靠父母的耕种,李秀汉从这个山东小村庄走了出去,做过家具、干过装修和电商,有过成功,也经历过失败。看着父母进入古稀之年,李秀汉意识到农村劳动力已经老龄化,而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势必要依靠智能化工具,这需要年轻人的加入。
2015年,李秀汉回到村庄。为了实现高效高质生产,李秀汉在整合土地、升级灌溉设施之外,还逐步引进大型的智能农机——和传统的基础性农机相比,行进速度提升了7-9公里/小时、宽幅扩大5米,实现种穴的深浅一致、株距均匀一致、下种高精度,确保每一个穴位都有种子,而且种得很好,最后能产出粮食。
正如李秀汉所做的改变一样,农业耕种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自然条件的博弈。但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也许并不能接受这些,他们更愿意顺势客观条件,并相信由自己双手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李秀汉也尊重这些农民的想法,不去试图改变他们的思想,而是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成为经营主体。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李秀汉放弃传播农学和农技,他转而尝试使用抖音,将农学传播与短视频和直播挂钩,用自己的观点影响更多年轻人,“希望更多有志青年看到农业的发展空间”。
抖音账号@秀漢悟农 也由此产生,没有华丽的语言修饰,没有炫酷的转场特效,只有朴实的农业科普。但农业知识下行传播并不容易,因为农业不是砌墙,不可以扒了重砌,耕种是不可逆的,种下种子后,不能再重来。种植技术的细节以及大的顶层逻辑都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
抖音账号@秀漢悟农主页
“作为一名新疆大学生,准备回家干农业。很看好农业托管模式,希望你这个先行者一切顺利。希望有机会去你那里学习。”这条评论留言,让李秀汉倍感欣慰。“我的视频,如果能像一盏灯,让更多有志投身乡村的青年人,照亮投身广阔田野的路,我就觉得自己的投入没有白费。”
为了让更多人接收到更多层面的知识,李秀汉加入抖音、字节跳动公益旗下“头条学堂”及“乡村守护人”发起的“来抖音学农技”和“乡村大讲堂”活动,走进直播聊天室,与头部高校的专家与行业带头人,交流现代化智能化农业发展与农学技术。
“乡村大讲堂”直播间
获得资源加持后,李秀汉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耕作着。一天在凌晨4点结束,在早上7点开始,“7点起有些内疚了,应该5点就下地的”。常常凌晨1点在拖拉机上下来后,他会打着手机的手电筒去查看所有的苗株,当看着苗顶着露珠出来的时候,看到网友评价“苗情长势良好,说明老弟用心做了”的时候,他开心得像个考了双百的孩子。
打造养猪技术第一直播间返乡创业,把农技带进直播间,是当下年轻人的命运轨迹。
在河南农村长大的茹亚锋,从小家里就养猪。晚上生一堆火,和母亲一起给母猪接产,是茹亚锋童年中极其重要的事情。上了大学,动物检疫等专业再次连接了他和猪场。
进入养猪场,是实践的第一步。
茹亚锋去第个一猪场时,猪圈还没有建好,面积能容纳1200头母猪。虽然是以养猪为目标,做的却是农民工的活,抹水泥、垒墙、装水管,茹亚锋还在那段时间学会了开车。就这样一边盖猪场一边养猪,晚上8点下班后,还要学习养猪知识到12点。
后来,茹亚锋的实践场域转为母猪的产房,这次是5000头的母猪厂。“基本上一个大猪圈里有60头-90头母猪产子,就在这里待三天,全部接生完,再去下一个猪圈。”接生期间,茹亚锋不放弃给予任何一个小猪生存的机会,即便所有人都说这个猪活不下来需要淘汰。
一头头母猪完成生产,孕育新的生命;一头头小猪成功生存,健康长大,是茹亚锋最开心的时刻。在茹亚锋眼里,猪和人一样是有感情、有灵气的,他把小猪当成小朋友,喜欢给母猪喂料后在头上摸几下。
但这份工作也是枯燥和辛苦的,茹亚锋常常一个人对着猪圈唱歌,“猪圈里实在太孤单了,几千头母猪,只有30多人,年轻人还特别少,那时候手机也不发达”。
最脏最累的时候是跳到粪沟里。猪圈的漏粪板下面是粪沟,一旦出现堵塞等问题,茹亚锋需要跳到这个深达1米2的粪沟里,身高1米7的他几乎脸贴到表面,忍受着浓烈气味带来的生理不适,依然要用力向底部的窟窿处推。
委屈、疲惫总是涌上茹亚锋的心头,唯独没想过放弃,“我当时觉得技术没学够就不能走”。大学时期班里30多个学生,只有10几人来到猪场,如今依然从事养猪工作的只有3个人。
后来,茹亚锋到全国各地推销兽药,这是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工资低,被骂,厚着脸皮看别人的脸色。再后来,这个养猪人进入互联网销售公司,一路做到公司合伙人,又做了分公司。
大学的专业教育及工作经历让茹亚锋练就了跟着时代走的敏锐观察力。茹亚锋逐渐意识到短视频是个风口,不仅能传播养猪技术,还可以销售农资。
于是,2020年开始,茹亚锋开始运营抖音账号@老茹养猪,简介里写着“实实在在帮养猪人养好猪”。在茹亚锋眼里,实实在在意味着设身处地为一些中小的养猪场考虑,给别人帮助。
抖音账号@老茹养猪主页
知识获取,是养猪人发展的难点。系统化的线下培训少之又少,而网上的信息泥沙俱下,如果辨别能力不强,采取不实用乃至错误的方法论,不仅耽误处理问题的时间,也会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茹亚锋把曾经在猪场实践的积累,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系统化传向更多养猪人。和上课一样,茹亚锋会先把PPT做好,从一头猪的从小培养讲起,然后是如何发情配种,怀孕时如何管理,再到接产和管理小猪。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茹亚锋也参与了“乡村大讲堂”项目,把日常积累的养猪知识,编排成系列视频,收入合集“中小猪场养猪手册”。连续剧式的视频内容,让“来抖音学农技”吸引了不少养猪户加入学习。作为农技创作者,自己的视频在平台的农技项目得到流量扶持,茹亚锋倍受鼓舞,又多了几分输出养猪知识的热情。
抖音“乡村大讲堂”活动页
除了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专业物资、值得信赖的购买渠道也是养猪人需要的。抖音小店上线后,茹亚锋配合指导方案,把所需商品上架小店。即使用户没有在店里消费过,他也会出于热心,免费帮助解决养猪问题,“他们这么相信我,如果服务不好,我心里是愧疚的”。
@老茹养猪每一个视频的最后一句话都是“每天分享实用的养猪技术”,很多粉丝形容他为老实。起初,茹亚锋不理解这种评价,觉得实在就是傻。当越来越多的养猪人把自己的难题交给他,他才明白这种实在背后是信任。
回想起在养猪场工作时旁人的冷嘲热讽和不理解,茹亚锋哽咽了,那是段无法被人接受,只有自己默默努力的时光。亲戚朋友会经常打开抖音看他的直播,直播间里这个对养猪技术掌握自如的人是他们的骄傲。
给回乡创业的热火添分理智2013年之前,陈斌还在广州做编程。
改变发生在孩子的一场病——食物过敏,这让他意识到孩子未来吃的每棵菜都要绿色健康。
“养鱼不用药,种菜不施肥”。陈斌开始一头扎进“鱼菜共生”领域,一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一边动手做试验、磨熟技术。鱼菜共生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解决了自家食物的问题,还让他走上了职业农民之路。
当互联网从业者转换新农人,陈斌的农场不再只是自己的小天地。
陈斌开设抖音账号@渔耕田 YOUGOTIME 之后,一边参与“来抖音学农技”的周榜打榜获取流量扶持,一边开始尝试专栏,制作系统性的“鱼菜共生运营指南”内容。通过今日头条、抖音传播“鱼菜共生”技术,拿起手机拍摄,给用户讲解农业知识,成了陈斌的日常工作。
抖音账号@渔耕田 YOUGOTIME 专栏内容
“什么是鱼菜共生?怎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既养鱼,又种菜?” 用户留下的评论,陈斌都会看,并经常在评论区与大家讨论互动、答疑解惑。想要深入学习、想要到农场参观的同行,他也非常欢迎。
鱼菜共生投产已八年,陈斌28亩地的农场,每个周中都会有不少同行团队前来参观学习,了解鱼菜共生、三产融合、互联网运营……
陈斌为参观者讲解鱼菜共生
为什么陈斌的鱼菜共生会迎来学习热潮?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大多数人认为农业活动是简单的,但知易行难,产量、安全、效率要求从业者有广阔的知识面,非专业研究者难窥一二。
在“来抖音学农技”和“乡村大讲堂”活动中,李秀汉科普农技知识,陈斌上线专栏内容,茹亚锋销售农资产品。阳春白雪的知识下行至农田,成为下里巴人,这些创作者实现了“农业知识变现”,在公众价值与个人成长间实现了平衡。
除此之外,在泛知识的普及下,农学也成为趣味科学的一部分,人们也想通过短视频了解自己吃到的瓜果蔬菜经历了怎样的技术迭代,凝结了哪些研发知识。从这个角度看来,农学专家及三农创作者内容的普惠范围又大了一些。
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越来越多乡土人才在直播间向上生长,有权威农学专家、也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田秀才”和三农创作者,他们成为农业科普的践行者,助力着农业信息技术普惠。
就像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超越自己,李秀汉也希望在自己的影响下,知识能像一把“金钥匙”,清除了田地间的“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