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我国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也全面爆发,作为华侨主要祖居地的的福建华侨全力支援抗战,成为了当时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中,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从福建东部北上抗日,驰骋大江南北,屡建功勋,被新四军军长陈毅将军誉为新四军“最突出”、“可做本军模范”的劲旅。
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他是菲律宾华裔,5岁那年,在菲律宾出生的叶飞随父亲回到家乡南安县,在南安深鞍小学读书。
叶飞在读书期间受进步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加入到进步活动中,并于1928年在厦门读中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叶飞是闽东红军的缔造者,他创建了闽东第一支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全面抗战爆发后,闽东独立师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之后北上抗日。
1938年2月,叶飞接受新四军军部命令,将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正式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下辖3个营,全团指战员1300余人。
2月14日,叶飞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从屏南双溪、棠口出发,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途。
根据新四军军部的指示,叶飞率领六团先是在皖南岩寺驻防,随后移驻泾县青弋江畔,在这里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得六团的指战员们的军政素质明显提高。
叶飞曾回忆说:“皖南练兵是六团由一支游击部队改变成为正规部队的重要一章,揭开了挺进敌后的胜利序幕。”
1938年10月,根据上级的指示,叶飞率领六团进入苏南茅山地区进行实战锻炼。在这里,六团主动出击,化装奇袭宝埝镇,一举击毙日军中队长。
之后,六团在叶飞率领下,利用夜袭、奔袭、奇袭、伏击等战术与日军展开一系列的交战,均取得不错的战绩,完成了六团从山地游击战到敌后正规化作战的转变。
1939年5月,叶飞奉命率领六团挥师东进,与江阴、无锡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叶飞任副总指挥。为了扩大六团的影响,叶飞等人决定在浒墅关车站打击日寇。
6月24日晚,叶飞率领六团在夜幕的掩护下直奔浒墅关车站,经过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驻守在此的30余日军全部被歼灭,随后六团还炸毁铁路桥,使得沪宁线3天不能通车。
随后,六团向东发展,进入常熟境内,并建立起以阳澄湖东塘寺为中心的苏(州)常(熟)太(仓)和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抗日根据地。
此时,叶飞率领的六团已经是武器精良,战斗力强盛。当时六团每个班都装备有轻机枪,每个连都有重机枪。陈毅司令员曾两次从六团调走了100多挺轻机枪,六团的人数也从东进时不到700人发展到2000余人。
1939年7月底,叶飞率领六团长驱直入,攻入上海近郊日军控制的虹桥机场,炸毁4架敌机,放火烧机场,俘虏伪警察数十人,缴获步枪20多支。
1940年初,叶飞奉命率领六团挺进苏北,在扬州与当地武装挺进队会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一团(当时新四军挺进纵队下辖4个团),叶飞任挺进纵队副司令。
部队合编后,为了提高六团打运动战的作战能力和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六团在江都的吴家桥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整训,使得以六团为班底的挺进纵队一团,成为了既能打游击战,又能打运动战。
此后,六团在叶飞率领下,和兄弟部队一起与敌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取得了很不错的战绩。
1941年后,六团被编为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在敌后抗战中,这支部队在叶飞率领下,所向披靡,越战越勇,屡屡创造了围阻歼敌的范例,被誉为铁军。
1945年5月,叶飞率领的铁军奉命改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随后该部转战苏浙边区,先后收复县城10余座,苏南、苏北大小集镇100多个,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叶飞率领的铁军六团,在抗日战争中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日寇的心脏,为中华民族独立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