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创建于1921年,点燃了民族解放的曙光,赋予了中国人民企盼已久的翻身自由之愿景。
革命征途漫漫,我党我军光辉历程中,不仅有铁血男儿奋勇当先,更有无数巾帼豪杰,以非凡之姿,为民族解放、社会建设立下赫赫战功。
1958年,毛主席途径沈阳,忆及长征岁月,欲见旧部“黄毛丫头”。邓华司令速应,携42岁巾帼英雄至主席前,共叙往昔。
那么,这个“黄毛丫头”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毛主席会对她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身世悲惨的童养媳,成为坚定的革命者】
陶万荣,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黄毛丫头”,1916年5月1日诞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乡李家畈村(旧称老灌冲),一位平凡而又非凡的巾帼英雄。
众人皆知麻城,革命摇篮,孕育红四方面军,源自黄麻烽火。然此地历经沧桑,贫困如影随形,百姓饱尝饥寒之苦,挣扎求存。
陶万荣生于贫寒之家,其父陶绪福仅能租耕薄田几亩,并时常为地主劳作。家中有兄陶万堂、姊陶焕青,随后添二弟。家境困窘,生活艰辛。
家中七口,生计唯赖父亲劳作,生计艰难,难以果腹。万般无奈,父母忍痛于陶万荣七岁之时,与姐共为童养媳。为博雇主欢心,更令二女缠足,生活更显凄苦。
昔日,以女换粮屡见不鲜,然陶万荣姊妹内心已生抗争之念。1926年,王树声将军于麻城创立农会,引领变革之风,陶父及姑父皆投身其中,共赴新程。
1927年深秋,黄麻烽火骤起,邻村农民纷纷响应,加入农军行列。然首役失利,阴霾笼罩,姑父英勇捐躯,惨遭敌手毒辣杀害。
1929年,年仅13岁的陶万荣,稚气未脱却已肩负重任,成为乘马区儿童团领袖,继而步入共青团行列。她以无畏之姿与灵巧之心,迅速获选接受电讯培训,转型为我军杰出的报务员。
1930年,陶万荣怀着复杂心情,毅然决然地踏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尽管她的内心被沉重的思绪所笼罩。
革命路上,她失去了父亲、兄长与姐姐,加之黄麻起义中牺牲的姑父,家中仅余老母与幼弟两名,年岁分别八旬与周岁。
目睹亲人罹难,她誓与反动势力抗争到底,誓为世间疾苦之人争取福祉,心志愈发坚定。
1932年末,红四方面军因第四次“反围剿”受挫,转战至四川,于川陕边陲开辟新局。陶万荣凭借歌喉与宣传才华,被委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队长之重任。
陶万荣心中最深的遗憾,莫过于红军征途远离故土后,与母亲天人永隔,再未得见一面。
【在川北宣传扩军,成为我军第一个女营长】
昔日川北,虽不及成都平原之富饶,却弥漫着一股男人沉溺鸦片之阴霾。他们体力渐衰,无力劳作,致使女子肩负重任,不仅承担所有农活,还饱受家暴之苦。
陶万荣情之所至,谱就《劝郎回头》一曲,嗓音婉转,每唱必令台下女性动容泪下。她又在《成立川陕苏维埃》中豪迈高呼口号,召唤受压妇女,投身军旅,共赴自由之路。
川北回荡着陶万荣的悠扬歌声,屡获红军将领赞誉,荣耀加身。
1933年,年仅17岁的陶万荣欣然接受挑战,肩负重任,着手筹建红军史上首个妇女独立营,既感激动亦觉任重道远。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皆曾培育出女军人,这一历史事实不容忽视。双方均致力于女性力量的崛起,在军事领域留下了她们的英勇足迹。
1926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开创先河,首批女军官学员翩然而至。然国共分合,世事无常,这批巾帼英才终散落天涯,无一留存。
红四方面军日益壮大,吸引众多女性投身革命。鉴于部队战斗任务繁重,后方保护需求迫切,副总指挥徐向前睿智决策,创立妇女独立营,确保后方稳固。
陶万荣面对参战命令,心生犹豫,毕竟战场对她而言是全新领域。徐向前则激励她边干边学,勇挑营长重任。其教导员乃曾山胞妹曾广澜,更邀开国中将秦基伟亲临妇女营,亲自执教。
女战士们初握兵器,却展现出非凡勇气与进取心,军事训练不畏艰辛。陶万荣尤为珍惜,常与秦基伟各领一军,切磋攻防,秦基伟偶尔也需甘拜下风。
陶万荣引领的妇女独立营逾三百巾帼,肩负保卫、运输与通讯重任。不料,命运垂青,她们竟意外立下赫赫战功。
1934年5月,陶万荣率众姊妹于通江鹰龙山运粮途中,她一马当先。刹那间,一队异军突至,疾驰而来。
战毕未久,陶万荣警觉顿生,即刻吩咐众姐妹速将粮担隐匿于近旁林间,以策万全。
陶万荣敏锐洞察,见他们队列散乱,军容不整,断定非红军之师,必是溃败川军。其自诩一营之众,实则除寥寥数名干部警卫外,余者皆无枪械在手。
陶万荣手中的枪膛已近空,仅剩寥寥数弹。一旦被敌踪所窥,其后果必将是无法挽回的毁灭。
勇士们隐匿待命,蓄势待发,陶万荣心念一闪,忆起川军别名“双枪客”,意即闲暇之余,烟枪常伴,战意或减。
陶万荣紧盯那伙人,见其确认四周红军无迹,便弃枪而坐,娴熟地吞吐烟雾,一派放松之态。
敌人此刻最为松懈无力,陶万荣果断发号施令,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迅猛扑向敌阵。川军猝不及防,未及反应即陷入包围。两名敌兵刚欲举枪,便被陶万荣精准狙杀,余众瞬间跪地投降。
此役,陶万荣率队斩获颇丰,收获枪械逾八百,弹药数万发,赢得红四方面军总部高度赞誉。我军报刊争相报道,“巾帼连队缴敌枪械,壮我红军威名”的事迹在川陕苏区传为佳话,激励更多受压迫女性投身革命洪流。
1933年9月,妇女独立营宣告解散,陶万荣则调任至川陕省委妇女部,担任秘书一职,继续她的革命事业。
1934年3月,红四方面军集结各地妇女干部,中心区成立妇女独立团,团长曾广澜,政委张琴秋,参谋长陶万荣兼任1营营长,展现巾帼英姿。
【为毛主席做饭】
1935年3月末,红四方面军挥别川陕沃土,踏上征途。至同年6月,懋功之地,两军风云际会,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集结后,为提振士气,总部策划于达维镇广场空地盛情举办联欢盛宴,共襄盛举。
陶万荣,宣传队昔日之星,为官兵献上一曲《红军会师颂》:“欢呼!欢呼!吾辈相聚,震撼华夏,震动世界。挫败日寇侵扰梦……颂扬!吾等辉煌壮阔之聚!”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演出谢幕后亲切慰问演职人员,徐向前将军向主席特别引荐了陶万荣等女战士的卓越贡献与英勇事迹。
陶万荣心怀荣耀,亲下厨为毛主席献上一餐。毛主席对其歌声与厨艺赞不绝口,更亲切地唤她为“黄毛丫头”,尽显赞赏之意。
最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随即携手踏上北上的征途。
过草地途中,陶万荣身陷高热困境,幸得挚友康克清助力。朱总司令闻其病况,急调人手细心照料,并严令,即使艰难,亦须背负其出险境。
陶万荣与朱德夫妇间深厚的革命情谊,历经风雨,始终不渝,直至新中国诞生后依然熠熠生辉。
1937年末,陶万荣历经波折终抵延安,重逢昔日领袖与劫后余生之战友,心中感慨万千。
她在陕北公学等学府初露锋芒,后执掌抗日军政大学女生队帅印,更以巾帼之姿站上讲台。陶万荣女士以卓越贡献,为我党我军培育了众多革命英才,此段岁月,她尤为引以为傲。
【58年再一次为毛主席做饭,在大连安度晚年】
延安岁月里,她与牟子芳喜结连理,随后1941年牟氏调任山东纵队。陶万荣,身怀六甲,以苏风之名,毅然踏上山东抗日征途。
牟子芳于1942年11月不幸离世,留下孤苦无依的幼子,终被无奈托付他人,令人扼腕叹息。
抗战胜利后,陶万荣(苏风)转战东北,历任公安厅副厅、省法院副院等职,并与阮途结为连理。虽战功赫赫,却未在1955年授衔名录现名,引人遐想。
授衔条例严明,非军中人士无缘此荣。昔日领导张琴秋,因转任纺织部副部长,错失授勋良机。故首行军衔制时,李贞独领风骚,成开国唯一女将军。
建国后,苏风扎根东北。1954年5月,朱德携夫人康克清赴东北考察,不忘探望故人苏风。
1958年,毛泽东莅临沈阳时,特别点名这位“青涩少女”掌勺午餐,并再度对她的厨艺给予高度评价,赞其手艺不凡。
1995年末,岁末钟声敲响之际,79岁高龄的苏风在大连安详辞世,人生旅途至此画上圆满句号。
她祈愿离世后,组织能还她本名陶万荣,苏风仅为时代之别名。遗嘱中言:“我赤手空拳投身革命,离世亦不带一物。愿子女继承遗志,为党事业多献力。”
林月琴、汪荣华、王定国、王新兰,四位革命伴侣,携手敬献挽联:“痛别陶万荣同志,长征岁月并肩行,红军女杰永铭记。”
1997年,阮途先生辞世,她与之相伴一生,最终共眠于麻城公墓,两人骨灰安息于斯,岁月静好,相守永恒。
陶万荣虽非花木兰、穆桂英般家喻户晓,幸得1984年电影《祁连山的回声》借倪萍之笔,以女红军团长一角隐现其风采,让世人得以窥见这位英雄的一隅。
如今,我们依旧能在光影间领略那代女中豪杰的豪迈风采,她们为革命奋不顾身,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