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国后,仅有2位大军区司令员活到了100岁,这两人是谁?

南书房 2024-08-09 13:00:29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稳定发展,科技与医疗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的寿命也不断延长。一些在革命战场上幸存下来的老同志,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仅获得了应有的荣誉和照顾,也有不少人达到了长寿。然而,在众多开国将领中,活到百岁的大军区司令员寥寥无几。截至目前,仅有两位达到了这一里程碑。他们究竟是谁呢?

第一位是前南京军区司令向守志。向守志,出生于四川宣汉,自幼成长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7岁时,他毅然投身革命,成为了红军的一员。战场上的经历磨练了他的胆识和军事才能,使他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晋升为排长、营长,最终成为大军区司令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向守志多次参与重要战役,屡次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年仅38岁的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在当时的少将队伍中,他的年龄显得尤为年轻。两年后,向守志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校深造,毕业后担任西安炮校校长。

在炮校任职期间,向守志不畏艰苦,亲自带领技术干部和学员们到导弹发射基地训练。当时,基地条件极为恶劣,居住设施简陋,冬季寒冷刺骨,帐篷四处透风,大家只能紧裹被子取暖。尽管如此,向守志与他的战友们从未抱怨,因为他们心中始终燃烧着为国家导弹事业奋斗的热情。

1966年,中央决定筹建第二炮兵部队,向守志被任命为筹建负责人。次年,第二炮兵部队正式成立,毛主席亲自签发任命书,任命向守志为首任司令员。70年代末,他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五年后升任司令,直到1990年正式退休。

退休后的向守志并未选择在北京定居,也没有返回家乡养老,而是留在了南京。他在南京军区大院附近的一处小巷里,找到了一座安静的小院定居。每日里,他写字、种花、读书,享受平静的晚年生活。除此之外,向守志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市筹备慈善总会时,向守志得知消息,慷慨捐出自己大部分积蓄作为启动资金。1993年,毛主席诞辰百年时,向守志与夫人特意前往韶山缅怀伟人,并捐款3000元以助力毛主席铜像的建成。在当时那个年代,3000元不是一笔小数目。

自退休后,向守志的慈善之路便未曾停止,几十年间,他的捐款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直到2017年9月,向守志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100岁。

另一位活过百岁的老将军是曾思玉。曾思玉出生于江西信丰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7岁时,他与几位同乡小伙伴一起参加革命,两年后加入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几乎经历了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他都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1934年,曾思玉随红军参加长征。在艰苦卓绝的草地行军中,面对粮食告罄的困境,曾思玉带领战友们在河边钓鱼,尽管收获不多,但解了燃眉之急。正是这次偶然的经历,让曾思玉爱上了钓鱼这一活动。

抗战期间,战事频繁,曾思玉无暇钓鱼。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工作繁忙,他却总会抽出时间进行钓鱼。他并不在意能否钓到鱼,更享受这一过程。钓鱼不仅帮助他保持了耐心和警惕性,也让他在紧张的生活中找到了松弛与平衡。

1980年,曾思玉从济南军区司令员的职位上退休,享受到了更多时间从事钓鱼这一爱好。2012年,年已102岁的曾思玉在大连去世,成为首位活过百岁的大军区司令员。

这两位百岁老将军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和智慧,也体现了他们在和平年代中不忘初心、继续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向守志的慈善之路,还是曾思玉的钓鱼情怀,他们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0 阅读:165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