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征在成婚后,盼子心切,经常去尼山祈祷。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这一天,夫妻俩又一次去尼山上祈祷,下山在一个山洞里休息时,生下了孔子。后人把这个山洞称为“坤灵洞”,也称“夫子洞”。
此外,还有其他关于孔子出生的传闻,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些传闻带有神话色彩,未必真实可信。但它们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并被视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象征和寓言。
圣人孔子竟然是“野合”而生?有人持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产生这个看法的原因即是读这句“不知其父墓殡于五父之衢”的时候在“墓”字的后面断句了。
第一种看法的由来: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举人在《檀弓》中,把“不知其父慕殡于五父之衢”连起来念,“墓”字后面不断句。
第二种看法: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去世,而孔子在成年后想要将父母合葬,但由于不知道父亲的墓是“丘”葬还是深埋的,所谓“丘”葬就是浅埋的,它是一种过渡性的坟墓,可以改葬而深埋的坟墓则是正规的坟墓,不能改葬了。对于这样一个大事,孔子自然十分慎重,因此他需要寻找一位老人来询问。当孔子得知父亲的墓是浅埋的之后,他才将父亲的骨殖迁过来与母亲合葬。
在整个事件中,根本就不存在“母讳之”的问题孔子是正式婚姻的结晶,不是私生子。这个举人认为,自从司马以来,读者都把“不知其父墓”断为一句,因此才造成了后世这样大的疑案。
有说法认为,孔子父母正式结过婚,但是年龄差距太大了。《孔子世家》记述,叔梁原来的妻子是鲁国的施氏,生的9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他又娶妻,生下男孩孟皮。但是孟皮的脚有毛病,于是他就求婚于颜氏。颜氏在姊妹中最小,她遵从父亲的命令,与叔梁完婚。
唐朝司马贞写的《史记索隐》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叔梁老而征在(颜氏)少,非当壮初辩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当时男人30岁称“壮”女子15 岁及,头发上首次戴,才准许结婚叔。梁老了,颜征在还年少,并不是壮年初,所以叫“野合”。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颜氏与叔梁的婚姻似乎被视为不合礼仪的结合。然而,颜氏与叔梁的婚姻是得到孔父嘉的同意和认可的。此外,《孔子世家》也明确记载了颜氏与叔梁的婚姻是正式的婚姻关系。孔子是正式婚姻的结晶,不是私生子。对于后世将“不知其父墓”断为一句所造成的疑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文献和资料,以更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历史事实。
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转述和分析。他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孔丘是野合而生”这一说法进行反驳,认为这种说法存在破绽。梁玉绳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根据《孔子世家》的记载,颜征在是听从父亲意见后而出嫁的,既然是从父命的正式婚姻,就不可能出现六礼不备的情况。这里的“六礼”是指古代婚姻必须经过的六个步骤,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导致婚姻不被社会认可。梁玉绳认为将颜征在的出嫁称为“野合”并不合适。
第二点:梁玉绳认为所谓的“野合”是因为这对夫妇曾经“祷于尼丘而得孔子”,这种说法缺乏依据且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社会对于婚姻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不可能轻易省略或忽视。此外,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颜征在出嫁时缺少必要的礼数。
综梁玉绳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考据,他认为不能轻易相信无根据的说法,应该更加严谨地对待历史事实。这种态度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孔子的出身问题,不同的文献和学者可能有不同的记载和理解。无论如何,孔子的思想、贡献和历史地位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扬,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