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生成为军阀的陈炯明

千年史诗 2024-08-13 09:25:07

1922年6月12日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不点名地指责陈炯明“反对北伐”,陈炯明6月14日拘捕财政次长廖仲恺,孙、陈矛盾基本公开化。1922年6月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知粤军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危急,孙中山不得已只身逃出,两次避过叛军耳目到达黄埔永丰舰上,孙中山离开半小时后,陈炯明的部队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孙中山与陈炯明彻底决裂。

陈炯明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生于广东海丰县,1887年入县学,后在惠州读书。陈炯明1898年考取秀才之后,对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兴趣索然,没有再循着举人、进士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在家乡过了几年心满意足的婚姻生活后,1906年离开家乡惠州府来到广州府,入读政法学堂。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气候已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当时的广州在两任总督陶模和岑春煊的主持下,各项新政面貌一新,新式学校开办得如火如荼,各种新思潮也在涌现。1908年,陈炯明以优等成绩从政法学堂毕业。在广州的两年时间里,陈炯明大开了眼界,接触到各种新思潮,

1909年陈炯明任广东谘议局议员,先后提出《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筹筑惠湖铁路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11月与丘逢甲等一起被推为代表赴上海参加各省咨议局联合大会,加入同盟会。

1910年陈炯明参加广州新军起义联络工作,1911年任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属下的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武昌起义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广东同盟会首先在化州揭竿而起,组织民军攻城略地,并迅速蔓延至广东各地。同盟会一批党人聚集到香港,推举陈炯明为总司令,召集一万多军民,围攻惠州。在围攻的过程中,陈炯明受孙子兵法的影响,深信“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通过游说、策反的办法占领了惠州。这时候,他拥有广东纪律最严明、战斗力最强的一支民军,这也是当时广东唯一一支真正从属于同盟会的军队。

1911年广东军政府成立,陈炯明被推为副都督,不久后为代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时,声讨袁世凯,宣布广东独立,失败后逃往香港转赴新加坡。

1915年陈炯明联络一批原国民党人另立异帜,组织中华水利促成社,受到孙中山的严厉批评。1916年陈炯明回到广东东江发动驻军和民军起义,参加讨袁斗争;

陈炯明

1917年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授予陈炯明“定威将军”,后向孙中山表示“竭诚拥护”,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建立根据地。1920年8月陈炯明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左七为广东省长陈炯明

粤军总司令陈炯明

1921年5月陈炯明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陈炯明逐渐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也是孙中山依靠的一支主要革命武装部队。但陈炯明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后阻挠孙中山到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破坏北伐。

孙中山与陈炯明(前排左四)等在上海合影

1922年4月陈炯明拒绝前往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并以辞去各职务相要挟,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

陈炯明

1922年6月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到粤军通知,粤军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危急。宋庆龄顾全大局,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发现,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孙中山不得已才答应先行,只身逃出。孙中山两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上。孙中山离开半小时后,炮声四起,陈炯明的部队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

孙中山在广州

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还有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客观上成了蒋介石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辗转登上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奠定了日后他在国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六·一六”兵变之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到上海,此后,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一直到孙中山逝世前,经常有人在中间调停,希望他和陈炯明二人能够和好,孙中山要求陈炯明写悔过书,而陈炯明坚决不写,终于没有再走到一起。

1923年1月陈炯明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后率部退守东江,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避居香港。

陈炯明在军事彻底失败后,蛰居香港,鼓吹反共反革命,他拉拢一些人组织致公党,自任总理,提出建国、建亚、建世的所谓“三建主义”,对抗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炯明发表《敬告国人书》,说:“目前心腹大患,尤非较轻于日寇,共产党遍布南方各省,随时皆可趁机爆发。”他还向国民党建议“宁(南京政府)任外交,收复失地,粤任剿共,巩固后方”,和当时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互相呼应。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陈炯明下水,他则反过来要求日人归还东北三省,日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陈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还。其后陈炯明派代表参与将美洲洪门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直至今日都是参政党之一。

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在香港病故。

尽管陈炯明在政治上仍存有争议,但在私生活及操守方面,陈炯明与人们通常理解的军阀作风完全不同。陈炯明不仅颇有文采,而且廉洁自持,不蓄私财,在生活方面也相当严谨,自己还以不二色感到自豪。

2 阅读:174

千年史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