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扬州的盐商可以说是最多的,为什么他们被称为盐凯子

拾起文雨 2023-05-12 13:02:08
在清朝,有两个“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整个清朝最繁华的地方。

一为广州地区的“十三行”,一为扬州人为主体的“盐商”。

广州十三行的兴盛,与当时清政府对广州实行的“一口通商”有关。

广州的十三行,几乎是包揽了全部的买卖,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像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这些广州十三行的大老板,无一不是富甲一方的人物。

1835年,伍秉鉴就以三千万美元的身价,登上了美国《华尔街日报》,将他列入了“世界上最富有的20人”排行榜。

扬州盐商的繁荣,与清朝“盐市专卖”制度的推行密不可分。

盐不仅是食物中最重要的调料,而且是维持人的健康生长所必须的东西。

清朝中期之后,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食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扬州盐商占据了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五大省,可以说是财大气粗到了极点。

道光年间,一个叫李澄的官吏说:根据家父的说法,江南盐商鼎盛时期,有数十载之久,银子足有千万两之多。

《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乾嘉年间,扬州盐商,身家超过一百万者,皆称其为“小商人”。

由此可见广州十三行的那些商行,与扬州那些大商人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以及“扬州”等地的盐商,在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为维持他们的“特权”,也都有大量的银两上缴给朝廷。

据统计,从乾隆末年到道光初年,广东十三行向清王朝进贡白银达400万两之多。

在此期间,扬州盐商共上缴银子3600万两。

扬州盐商上缴的贡金,比广东十三行还要高出十倍,甚至每一次都要多出十倍。

换言之,单论财力,扬州盐商要胜过广东十三行十倍有余。

扬州的盐商,生意做得很好,富得流油,这件事,就连乾隆都有所耳闻。

央视《人文地理》栏目将于四月二十一日播出《扬州盐商》,共4集。

在第一部里,乾隆皇帝的一个儿子第二天由于睡得很晚,所以上课迟到了。

乾隆帝知道后,勃然大怒,斥责他:“你生来如此贪图享乐,实在不该生在我们家,还不如去扬州当个盐商的儿子。”

不过,虽然扬州的盐商很有钱,但是名声却不太好。

当时,扬州盐商被称作“盐凯子”,其口吻带有一种鄙视的口吻,明显带有贬义。

不少扬州盐商,赚得盆满钵满,却不思回报,而是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想尽办法挥霍自己的钱财,给人一种“人傻钱多”的印象。

清嘉庆年间,扬州有个盐商黄至筠,经营多年,生意兴隆。

黄至筠家大业大,家里有一座名为“个园”的私家园林,种植着一万多株竹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有名的园林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

黄至筠吃两个鸡蛋,这是他的早餐。

这倒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只是有一次,黄至筠无意中翻开了家里的账本,一看上面写着一个鸡蛋,居然要两两银子。

黄至筠也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一只鸡蛋在市场上也就值几文钱,自己怎么就能吃到这么贵的鸡蛋呢?

黄至筠叫来厨师,想要问个究竟。

大厨道:“我做的鸡蛋,和外面卖的完全不一样,我养了上百只老母鸡,用人参、白术、枣子喂养,下出来的鸡蛋都是上等货色,自然价值不菲。”

黄至筠不信,跟着厨师去看看,那厨师果然在百余只老母鸡的饲料中,加入了人参、白术、红枣粉。

黄至筠这一顿早餐,花了二两,都快赶上普通家庭一月的开销了。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话:酒饱思淫欲!

为了迎合扬州商人的奢侈享乐,扬州地区也兴起了一种新的职业——“扬州瘦马”。

在那个年代,有些贫困家庭的女孩,会被人买过来,然后让她们学习琴棋书画等,以培养她们的多才多艺。

等她们成年之后,就会被卖给扬州那些供不应求的盐商大老爷们。

这些女子都是苗条淑女,风姿绰约,所以她们素有“扬州瘦马”之称。

扬州的商人,出手还是很大方的,一匹“扬州瘦马”,起码要1500两银子,这些钱在当时北京最好的地段可以买一个很大的府邸了。

并非所有的“扬州瘦马”,都能吸引扬州盐商的目光。

这些被扬州盐商们抛弃的“扬州瘦马”们,往往只能在柳巷里苟且偷生。

所以,扬州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青楼歌舞伎。

在金庸小说《鹿鼎记》里,韦小宝就出生在扬州,而扬州的青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青楼文化才会如此繁荣。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