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
如果认为政府还是应该对经济运行作一定的政策干预或调节那么就会产生另一个间题,要按什么样的规则进行干预?
以货币政策说,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
第一种是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这就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所谓“单一规则”。他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最好的选择,此外就不要再作其他政策调节。据说这样的货币政策能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可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这一点本书后面还要说到
第二种是以名义GDP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央行宣布一个名义GDP的年增长率目标,若名义GDP上升到此目标以上,就降低货币增长以抑制总需求。若低于此目标,就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据称这种规则会比上述单一规则的政策更能导致产出的稳定。
第三种是以一定的名义通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央行公开宣布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实际通胀率与此目标通胀率的偏离程度调整货币供给,即实际通胀率高于目标通胀率时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反之则提高货币增长率刺激总需求。据称这一规则具有容易操作且容易公布于众的优点。
第四种是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这就是上面讨论过的泰勒规则。泰勒认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从而通货膨胀率)和增长(从而失业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货币政策要能调节物价和经济增长,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的名义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若实际通胀率和失业率偏离目标值时,就应当调整名义利率,以抑制通胀或降低失业率。
对比上述四种规则不难发现,第一种规则即“单一规则”实际属于不主张政府于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因为按此规则,政府除按一定比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外,其余都不用调节,市场本身会对经济波动作出调整。其余三种规则都属于主张国家对经济波动作干预的思潮,且本质上也都是“相机抉择”的权衡性政策思想。它们都主张在经济波动时要用货币政策对经济作干预。它们的区别只是在把什么当作政策目标变量上。第二、第三种规则目标变量分别是GDP和通胀率,操作变量都是货币供应量。第四种规则的目标变量是通胀率和失业率(实际也是GDP增长率),操作变量是利率。可见,这三种政策规则的区别只是在政策目标变量和操作变量的选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