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的时间不一致性——学经济

追逐潮流范 2020-06-13 20:27:29

学经济

利用前面所描述的工会与政府的博弈,还可以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时间不一致性

回到本节第一部分的情况中,假定在工资谈判前,政府公布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希望它有助于节制工资上升,如果政府坚持这样做,那么,对工会来说最有利的选择是不要求与预期通货膨胀相一致的工资上涨。这样将产生理想的结果: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若工会坚持要求增加工资,而政府仍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失业率就会提高

然而,工会还能设想出这样的问题:一旦不要求工资上涨的工资协议定下来后,政府还会把不提高货币增长率作为最好的政策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实际的情况是,出于政治原因,政府常常倾向于采取高通货膨胀率换取低失业率的政策。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如果工会同意不增加货币工资,政府很可能想抓住这个机会来减少失业。由于工资已经被町住,更快的货币增长至少在短期内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结果,工人遭受实际工资下降的损失。

另一种情况是,假若工会签订了增加货币工资的合同,政府决策者面临的选择则是:或者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让失业率上升;或者放弃紧缩性政策,以减少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工会便会预期政府很可能放弃原来的紧缩性政策,而选择目前看来更好的政策:加快货币扩张,以降低失业率。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适合于明天,这就发生了时间不一致性。借助于时间不一致性这一概念,可知政府最初的低通货膨胀政策因时间不一致性而受挫。如果工会意识到这一点,并预期货币将会更快地增长,那么,签订增加货币工资的合同总会使他们的处境好一些。假若真如预期的那样,中央银行放弃了紧缩性政策,其结果则很可能是高通货膨胀率,而就业却不会增加。

由此看来,如果政府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自由选择某个时期的政策,即使是最好的政策也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倾向。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告诉人们,没有硬性规定政府必须执行其原来的计划,政府就有权选择目前看来更好的政策。问题在于,如果经济主体(在这里是工会)意识到这种情况,他们就会预测政策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阻止决策者所设想的目的的实现。

因此,赢得信誉的可靠办法就是:借助于人人相信决策者必须遵从有约束力的规则来消除政府可以改变政策的可能性。在“时间不一致性”概念提出之前,赞成规则的人倾向于非于预主义,他们认为反通货影胀政策是无效的,其至是有害的,时间不一当的念。不仅使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焦点转移到了积极干预政簧是否有效的问题上,而且启示人们,建立对规则的信任比具体的规则本身更为重要

0 阅读:42

追逐潮流范

简介:为女性朋友推荐穿衣搭配技巧,提供购物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