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知识——比较分析法,审计人的用法!

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2025-01-23 18:25:49

内审知识——比较分析法,审计人的用法!

ID: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1.放开眼界

很多内审书籍和教学中,比较分析法仍是沿用了外审那一套理论:通过某一会计报表项目与既定标准做比较,从中发现异常以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技术。

顶多分出一个相对数比较和绝对数比较法,仍是基于“数”!

作为内审,我们完全可以把眼界放开:内审工作,整体上都属于一个比较分析法。

因为内审对所有业务和人员的内审评价,都是通过比较“标准”、“标杆”得来的,尤其是合规性审计,更是如此。

实务中的比较分析法,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干嘛非得用数据比较,其他的不能比吗?

2.数据比较有哪些?

审计过程中的数据有很多,有数量、有金额、有日期、有比率,这些都可以拿来作为比较分析法的对象。

(1)各类报表之间的,相关数据比较。

会计科目之间比较,如: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投资,与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比较。

管理报表中的分期欠款,与主营业务收入对比。

总之,任何具有直接相关性的数据,无论是台账、表单还是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都可以拿来比较,从而找出异常。

尤其是跨部门,跨经营主体之间的数据比较,更能发现问题。

(2)财务与非财务数据比较

生产车间的原材料损耗量、产品失败率等,与财务数据中的产品成本进行比较。

我们审计时,要多引用非财务数据,因为他们更贴近业务。

(3)与非经济数据比较

人工成本与员工数据比较,销售业务增长与经济环境比较,产品占有率与产品创新量进行比较。

采购成本与采购人员数量的比较等等。

(4)实际与预算或计划作比较

这应该是最常见的比较了,既可以复核预算的合理性、可行靠,也可以验证预算的控制结果。

(5)纵向数据比较

本月的与上月的数据进行比较,本年与上年的比较,或者把多期放在一起比较。所谓的同比、环比,都是基于这种比较。

(6)横向比较

同质又不同部门或不同项目的数据进行比较。同一岗位不同产出之间的比较。

自家企业,与同行业中其他企业数据进行比较。

也可以把眼光放大,与整个行业进行比较,查看自己的优势与缺点。

3.非数据类的比较分析法,怎么用?

我们可以把眼光从财务数据上挪开,放在业务上,放在行为上,甚至放到某人身上,也是可以用比较法的。

(1)与“规定”比较

拿实际执行与“规定”进行比较,这个规定可以是法律法规,也可以是公司制度,同样可以是“不成文的规则”。

就如合规性审计,可以是数据,可以是业务结果,也可以是人的行为动作。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先找齐“规定”有哪些,并拿到规则的解释权。

(2)业绩审计,与标杆的比较

业绩类审计并不是“考核指标”,而是工作效率与效果。

比如:业务流程的比较分析法。

同样的流程,人家能处理10项业务,你只能处理1项。

同样的流程,人家3天签批完成,你需要1个月。

再比如:产品质量比较

同样的生产线,人家产品质量就是一级,你的全是二级产品。

这种比较法,关键是要找出“标杆”,可以是企业内标杆,也可以是行业内标杆,甚至可以是测算出来的“合理先进标杆”。

(3)人与人的比较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虽然内部审计评价“人”的业务不太多,如:经济责任、离任审计、舞弊审计。

但是,对岗位、部门或分子公司的评价可不少。

比如:同样的项目部,为啥你们出现的质量事故和舞弊案件就多?

同样的岗位,为啥他们一月办理100件业务,而你只有30件?

同样是上班中,为啥人家都穿正装,你们却穿超短裤?

等等。

人与人、部门与部门的比较,当制度、财务数据无法评比时,就可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结果、效果、行为方式中的优良中差进行比较了。

亲,多点赞转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