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开放这个生育政策。想借生育政策来促进人口的一个增加!
对于东北来讲,生育政策开放。我觉得还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因为人口红利对东北来讲,这红利期已经过去了。从80年代东北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导致现在人口流失的后果。
东北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也是因为东北有非常完备,良好的工业基础。但是同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太过于依赖国有经济和国企。
所以就是当时执行这个独生子女政策的时候儿,整个东三省,特别是辽宁,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因为辽宁的国有企业太多。你如果不执行计划生育计划的话,那么你多生一个,你就下岗。
那么为了保住铁饭碗的话,那么东北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是非常彻底。基本上城镇来讲,因为我是东北人。基本我们这一代人全都是独生子女除了农村以外。
八零后这个年龄段儿的人全都是独生子女,本来人口就不多,再加上就是。
九零年后,国有企业竞争力下降,这个经营不景气破产倒闭改制造成的下岗潮国有经济受到很严重的冲击,特别是东北,整个说下岗潮,受冲击最严重的一个地区。
工业不景气,很多就像资源型城市,像我家乡抚顺基本上依赖的煤炭经济,资源枯竭,包括辽宁阜新,黑龙江鹤岗,鸡西,七台河等等受到冲击非常严重,资源型功能性的城市基本上就垮台了。
有一点是好的地方,东北的受教育程度一直是全国领先,特别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是紧随其后,受教育程度极高。
受父母的影响,你必须只能走这条路。因为没太多路可以给你选择。
这一条是正统的道路,上学考大学,继续考研,或者就业。
或是考公务员儿,或者是进入事业单位,或者是进入国企。
现在在东北,你要是说想找对象,首先问你是“有没有正式工作”,可能在南方不会有这样问题,可能人家是问的是“彩礼”问的是车子,房子票子月收入等等。
但是在东北。首先问你有没有正式工作!
正式工作就是所谓的是公务员儿吃皇粮的,要么是事业单位啊,教师护士啊医生,类似于公务员儿也在编的这样的工作,要么你是国企也是在编的,这叫正式工作。可能在南方人听来很可笑,在东北,这首先是个问题,就是你有没有稳定的收入!
其次才是房子、车子好像在东北,对这个方面儿的需求也不是特别多。
也不是说必须要房子,要车子,车子很便宜呀对吧,你要是买个二手车的话更便宜,房子也不贵。
首要要求是有没有正式工作,这就卡住了很多人。
那为什么会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呢?在东北人的思维里边儿,你做买卖,是不正统的没有持续性,风险大。
东北人脑袋很僵化,很呆萌啊。
觉得做买卖,创业,这东西不是正溜子就是这样!
没有这种创业精神,这是父母和爷爷奶奶那一辈儿人他都是国企的员工。
一代传一代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都是这样的传统,你进入国企,在编,在体制内,那么,你就相对来说在体制外的人有更大的优势。
你这样的话,就比灵活就业的人更稳当。
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老百姓,没有多大能力,也不一定能创业的成功,胆子小、思想僵化是这样的思维。
现在东北的国企,可以吸收就业的人口又很少,他数量太有限了,国企规模又不断的收缩。
不断的衰落。因此呢,就是说在东北就是这块儿,这些年轻人他都去南方挣钱去了。因为在东北你很难挣到钱。
这是实话,你很难挣钱,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体制、制度、创业的环境各个方面,确实是赶不上南方这些发达地区沿海地区,机会也不多,能吸收就业的企业也不多。
我看了个数据GDP,沈阳2020年GDP是6000多亿,是东北第一。
但是江苏第一的是苏州,是19000多、第七是扬州还是6000多亿!
也就是说东北第一相当于江苏的第七名这个程度。
扬州才多大点儿一个小小城市啊,沈阳市规模有多大,知名度多高,那是东北要冲,甚至在之前稳稳的坐在中国前十的地位,现在落后成这样。
沈阳市多少人呐?1000多万人、加上流动人口是1000多万,如果是这个在计的人口应该是八九百万。
东北的现在经济环境是。实在是很差很差,限制东北发展的是僵化的思维。
僵化的思维模式束缚了东北人的一个创业精神,包括啊,各方面原因吧,导致东北的经济非常衰弱。
年轻人无法就业也挣不到钱。因此大量人口就是。就流失了。特别是这个年轻的人口
我想提个建议,现在的经济啊,应该是互联网+的经济。东北要向振兴的话。靠招商引资。人家来不来呀,对你的营商环境。
人家不认可,这是一方面儿。
另一方面儿就是能不能留住人才,前提就是让人家能生活下来。让人能充分的吸收就业,能发挥自己的才华,有发挥自己的平台
必须得转变思想,包括我们东北人,你受到的教育这种僵化思维也得进行转变。因为我们的高铁包括物流速度是越来越快,我们都在网上买东西,无论天南海北的东西,你基本上三四天都可以到。就是买货,卖货等等,那么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东北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为什么广东人、福建人、浙江人那么发达?前面是店铺后边儿就是是加工厂。
一家三口或者是一家几口人就可以撑起这个小作坊,小加工厂。
那么他做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在前面店去卖,或者通过互联网开网店就可以销售出去。
我们东北轻工业非常差,也没什么特色产品。但我们可以在网上进货,东北人可以在网上啊,进货进货。再到互联网上去卖这个东西是没有代差的。
轻工业制造品日常用品生活用品这些东西没有代差的。
你销售的消费者是全国都可以做。
东北热都想投身到大企业里边儿,正稳稳当当挣工资,东北人的想法就是这样,多数想求稳当。
总是没有那种创新精神,创业精神。
就是希望找个工作干一辈子那种,因为祖上传下来刻在基因里。我觉得应该转变这种思想
舆论应该正确引导。政府去扶持这些小微型企业。政策上、税收上、基础建设、贷款上应该向小微企业倾斜。
随着技术发展,也应该去建立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合作的模式。不仅仅是现在的有限责制,合伙企人,个人独资企业,股份制公司等等。
也可以搞一些soho,或者项目制企业。灵活多变的经济组织模式。
有些创业成本太高,门槛太高。比如必须有写字间,必须有固定办公场所。
还有固定的员工,一些税收,等等。
没盈利的时候,这些成本就够压垮创业者了。
利用这种这个互联网啊。这个大数据。包括一些自媒体。开网店网上销售这个平台,包括现在的发达的这个物流体系物联网等等。然后促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促成一种新的这个就业形态。
靠国企,肯定是不行,现在是积重难返。很难转型,就是大型企业越大,企业越难转型。
我觉得应该是去从更细微处去引导,然后令更多人就业,令多人更多人能挣到钱。然后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壁障。
互联网在任何时间没有带差,不会广东,上海,北京,他们的互联网,网络有多牛x。东北西北和中部欠发达地区,就不能用这些先进的互联网平台和工具。
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周转效率进一步提升。
让货物流转起来,人稳定下来。这样才是个思路。
东北房价其实很占优势,普遍房价低。
包括气候虽然冬天比较寒冷,但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其实根本不差什么。
我觉得阻碍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留不住人才。而且僵化思维,从上层到基层百姓。看不到希望。也不努力去改变现状。
这就是个问题。
互联网+ 物联网,5G,新基建,等等不仅仅是用来玩的,不仅仅是打《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的。
而是改变现状的机会,和源动力。
利用好了,东北一样可以崛起。我们的工业基础,基础建设,基础教育,重点高校的数量根本不差什么。
问题是什么僵化思想。画地为牢。对自己的一个束缚。
促进东北的振兴!不要老提什么老工业基地。
我们当初的祖先是闯关东过来的。当初也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从零开始。
后来张作霖统治时期、日占区的时候,发展的都比较好。在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无论是工业产值,军工技术,能源钢铁产量在整个中国,甚至全亚洲都领先,这也是一种后发优势。
所以四野从东北起家,辽沈战役以后,从东北打到海南,解放全中国。也是因为东北工业的强大后盾。
现在我们东北落后了,我们就不应该老带着老工业基地这顶帽子。
我们应该彻底把它打碎,然后重塑年轻人的一个价值观和就业取向和新思维模式打破僵化的思想。
应该灵活地去就业,多促进灵活就业,不应该有这种就业歧视。
然后让这个新经济的模式更加充分的吸收年轻人就业,从新开始后发优势。
这才是一个能让东北这起死回生的,应该是唯一一个办法。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新经济模式、新经济形态、互联网东西都很好。是很难得的机遇。
这种东西与南方发达地区是没有代差的!
创意类产业,文化类产业,互联网教育,自媒体,网络直播产业,新零售。互联网零售,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科技创新,新机械制造,新工业4.0,互联网新农业,新旅游,新物流业态,创新娱乐,文化旅游,等等都可以尝试,所谓后发优势,不一定是建立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可以绕路前进。也就是全中国,无论沿海还是内陆还是西北,还是东北还是东南,互联网已经包括新型的物流,这个体系已经打破了,物流很难到达的地方,基本上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一个壁障。也可以说,打破了维度的壁障,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所谓老少边穷,东北,西北中西北,甚至西南,广大地方更具有优势,因为地价,房价便宜。通过互联网和高速物流,这些问题将不是问题,但房价,物价收割年轻人幸福感的这些硬性的东西,将来就是制约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的新壁障。
我觉得应该想让东北转型充分的发展起来,那么政府应该去重视这件事,重视这种物联网和互联网这种新经济模式,新技术带来的革新和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