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强,每一年的夏天似乎都要创造最高温纪录。
酷暑之下,如果没有冰块相伴,那生活将会充满燥热,心静也无法自然凉。
在现代社会,冰块可以说是人们在夏天赖以生存的必备物品,喝冰水,吃冰品,这也是夏天的标配。而冰箱,也被不少人视为最伟大的发明。
可是在古代社会,冰箱是绝不可能出现的高科技产品,没了冰箱帮助人们制冰,炎炎夏日应该怎样度过。
古人根本不担心,因为他们在古代社会,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方法,吃到花样百出的冰品,感受冰块带来的夏日清凉。
很难想象,没有高科技装备辅助,古人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制造冰块?他们的冰品,又如何呈现于众人的餐桌之上?
天然降温,凝聚智慧
根据气象学家研究,现代社会的夏日平均气温普遍增长,这和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室效应,极端气候现象,这都是人类生活对地球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后的结果,在古代社会,人们无法通过科技征服自然,当然已经无法造成破坏。
所以古代社会的平均气温低于现代,尤其是在冬季,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会结冰,这和现在有所不同。
古人没有冰箱,没有办法利用人工装备来制造冰块。但他们有着低温的冬季环境,这就是他们制造冰块的天然优势。
从周天子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利用冰块的意识,也在其中展现出了莫大的生活智慧。
周天子下设的官僚体系当中,专门负责采集冰块的官员,官职名字叫做凌人。
每到冬日,气温大幅度下降,天空开始飘雪,地面开始结冰,凌人最忙的时候便来了。
他们会从国家的政治中心出发,游走于全国各地,到达不少诸侯国领地,在极大的范围内寻找天然的冰块。
一些湖泊河流流经的地区,是他们寻找冰块的必到之处。
他们通常几人为一组,手中带着挖掘冰块的工具,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取得尽可能多的天然冰块。
身处低温环境当中,根本不需要为冰块的保存而担心,天然的气候条件,对他们来说就是上天的恩赐。
获得足够多的冰块之后,他们必须要考虑储存问题,地下储存,利用低温营造储存环境,这是在没有科技成果加持之下的最优选择。
所以他们还需要挖地窖,利用地窖来存储冰块。
地窖的具体形状和结构,与今天东北大部分地区储存蔬菜的地窖十分相似。
工人们会尽可能挖出面积足够大的范围,以容纳更多的冰块为佳。
大部分地窖都位于地面以下,材质以木头为主,以达到夏季凉爽的目的,地窖的开口处,正好与地面平齐,也方便人们找到出口,取出冰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座地窖就是天然的冰箱。
地窖内部的低温环境,在封闭的条件之下,具有相当强大的稳定性,即使是夏季到来,高温来袭,地窖内部的温度也很少会发生变化。
还有一部分地窖,它的上半部分裸露在地面之上,下半部分还是隐藏在地面以下。
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椭圆形的山洞,山洞里面储存着冰块,贵族阶层随时可以取用。
值得一提的是,地窖顶部,常常会使用稻草和树叶来铺设。
这两种材料,导温作用极差,所以外界的高温无法通过它们传递到地窖内部,换言之,稻草和树叶可以起到隔绝高温的作用。
这就像我们今天使用的保冷箱的材料,特殊的材料可以隔绝高温影响,保证内部放置的物品新鲜。稻草和树叶,则是天然的材料。
古人能够从众多的自然物品当中发现某些物品的特质,这实在令人叹服,我们先辈的智慧,尤其是生活智慧,有时候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有了冰块之后,夏天当然就有可以利用的物品,每到夏日来袭,凌人就会跑到全国各地的冰窖,为统治阶层和贵族阶级运出冰块,供他们享用。
古人的夏日冰品,也比我们想象得更加丰富多彩,冰镇果汁,这在古代社会就非常常见。
可以想一下现代冰镇果汁的做法,人们通过榨汁机将果肉打成碎汁,再往里面添加一些饮用水,最后放置碎冰块,一杯冰镇果汁便闪亮登场。
聪明的古人也有着同样的做法,原理也和我们非常相似。
他们没有榨汁机,但是他们有专门打碎水果的杵子。
利用工具把水果打碎,再把冰块研磨成小碎冰,加入到果汁当中,这就是古代人的冰品,是在古代社会大受欢迎的冰镇果汁。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在冰块当中添加牛奶或者糖粉,使冰块出现甜味,直接抱着冰块咀嚼。
冰块也是降温消暑的利器,古人会把大冰块放置在屋中的四角,直接利用冰块融化的过程来为屋内降温。若同时辅以扇子,凉爽之风便会扑面而来。
冰茶,冰酒,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古人做不到。
夏季降温的冰块,可能会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利用冰块所做的各种甜品,在炎炎夏日,也给人们带去了清凉的感受。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冰块在古代属于奢侈品,只有上流社会才有资格使用。
如果不是贵族,普通平民是没有办法寻找冰块和储存冰块的。
而且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储存冰块的过程成本极高,普通民众也没有办法负担。
因此限定的夏日冰品,只会出现在富贵人家的家里,绝无可能出现在寻常百姓之家。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冰箱的发明创造,也算是造福了全人类,至少像你我这样的平头百姓,也能平等享受到冰块带来的福利。
冰鉴出场,造福生活
古人除了会使用冰窖来储存冰块之外,他们还会用冰鉴来增加食物口感的层次。
在国家博物馆中,我们能够看到一尊青铜冰鉴,它是放置冰块的容器,而且有着不同的分区,每一个分区都会放置不同的东西。
在冰鉴当中,靠近身体的前方可以放置杯盏,杯盏当中盛放的,自然就是酒或者其他饮品。
而在另一个区间内,古人会放置冰块,冰块的温度透过并不隔温的中间分层材料传递到杯盏周围,从而让杯中饮品的温度下降,达到提升口感的作用。
贵族阶级在喝冰酒的时候,就会使用这一工具。
传说,秦朝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秦始皇,他就是这一工具的忠实爱好者。
秦始皇身体强壮,身材高大,所以每到夏天总是难耐高温,在他办公的场所和居住的房间之内,冰块是必不可少的物品。
秦始皇也很喜欢喝冰镇饮品,比如冰镇梅子汤,冰镇羊奶,夏天时,他都会依靠这些饮品来降温解暑。
若是有几日不喝,一向身体健康的他可能还会出现中暑等症状。
平时吃饭喝酒,又或者是在宫廷当中举办宴会,他的餐桌上一定会出现青铜冰鉴。
每到固定的时间,就会有宫人上前,为他更换冰块,使得他的食物永远保持冰冷的口感。
这一项花费极大,所以秦始皇其实也是一位相当奢侈的君王,在善待自己这一方面,他比谁都擅长。
西安博物馆里,就专门收藏着秦朝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鉴。
有的物品体积极大,内部有不同的分区,不仅可以日常使用,还能进行食物的存储。
更夸张的是,有些高级的冰鉴,还会区分生食区和熟食区。
在豪门大厨的厨房当中,有专门存放生肉、生鸡蛋、鲜奶、乳酪、阿胶糕等不同食品种类的冰鉴。
生食区和熟食区之间通常距离较远,古人还会贴上专门的标签,用以辨别和区分。
如此种类周全的冰鉴,和我们现代社会的冰箱其实没有太大差异,唯一的差别在于,冰箱是依靠电力系统来降低温度,而冰鉴则依靠天然的冰块来降低温度。
在民间传说当中,还有人指出,其实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制冰机。
当然,这一说法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加以论证,它到底是古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事实,还是后人根据想象编造出来的观点,我们暂时还不得而知。
但不管怎样,了解到古人取冰和存储冰块的过程,了解到他们用冰和制作冰品的过程,我们一定会由衷感叹,祖先们的生活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科技资源贫瘠的时代里,他们能够通过现有的资源让生活质量提升,这就是智慧的集中体现。
只不过,与之相关的生活成果,在封建时代实在有着太大的阶级性划分。
富人用冰,穷人耐热,这就是古代社会的真理。
售卖冰品,大受欢迎
古人会制作冰品,也会享用冰品,这一产品便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
在宋朝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里,有人专门以此为中心做生意,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东京梦华录》当中提到,在宋朝的都城,名气较大的酒楼都会在夏季专门出售冰品。
他们会制作与冰品相关的一系列套餐,比如冰镇水果加上冰酒,再加上一些甜品小吃。
他们也会面向民间出售冰块,因为这一时期的普通老百姓,购买力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他们还会推出属于酒楼的特色招牌冰品,用来打开知名度。
这就像现代社会中人们夏日的冰饮业务,从生产到销售,一系列过程都十分成熟。
宋人的生意经,还真是大有可为。
冰这种相对奢侈的物质,也逐渐从贵族家庭走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冰品,能够在夏日感受冰块带来的清爽,这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同时也得益于社会氛围的开明。
古代没有冰箱,古人照样能将生活过得活色生香,或许我们也应适当回头望望,从朴素的生活本质中探究生活的乐趣所在。
结语:
古人虽然不会通过科技手段让水凝固成冰,但大自然就是他们最丰富的资源库,他们可以直接从大自然当中寻找冰块,利用冰块制作冰品。
即使没有科技加成,他们的生活也依然丰富多彩,他们的智慧依旧令人赞叹。
参考资料:
《东京梦华录》
《古人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