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的老物件,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了一代人记忆的大门。这些老物件皆是特定时代的独特产物,凝聚着过去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它们宛如时光的使者,为我们每个人捎来那点点滴滴的往昔回忆。

赶櫈,这个略显陌生的物件,曾是制作火炮筒子的得力工具,更是土法制爆竹时用来搓纸团的 “神器”。它主要用于制作鞭炮的纸筒,在 1972 年或者 1973 年,生产队就曾使用过,我有幸亲眼见过。在过去的农村,不少地方都有人从事鞭炮制作,而赶櫈便是制作炮筒的关键器具,尤其是在制作二踢脚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土法制作鞭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曾经发生过不少安全事故。我的一位朋友,右手就是在土法制作鞭炮的过程中不幸被炸掉,那惨痛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砻,一种用于砻谷的古老工具,在六十年代颇为常见,它还有个读音相近的别称叫 “利”(音)子 。砻主要依靠人力推动,其功能类似于如今的碾米机,六十岁以上的人对它应该都不陌生。在六十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地区还广泛使用砻来给稻谷脱壳。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砻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是稻谷蜕壳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我们那儿,它被叫做擂子,其作用是将谷子擂成大米,随后再用石碓舂米,经过这一系列工序,谷子才能变成可供做饭的细米。擂子的外形类似手推的石磨,但重量要轻很多,这是因为太重的话,很容易把谷子直接磨成面。擂子分为上下两扇,两面都有凹槽,和磨槽颇为相似,其主体部分由木材制成,只有少量竹片用于制作槽子,而槽子的刃口则选用青杠木,因为这种木材耐磨。整个使用过程我都曾仔细观察过,擂子一直沿用到 1964 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才逐渐被淘汰。就在这一年,生产队添置了打米机、磨面机以及脚踏打谷机,并且利用水渠里的水安装了水轮机,水轮机能够带动打米机、磨面机和压面机,水磨也因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农村还没有通电,直到 1966 年,我们才用上电,不过那时的电仅仅用于照明,大家都戏称其为 “鬼火”,因为它的亮度和煤油灯相差无几,而且根本无法作为动力电使用,电压仅有 170 多到 180 伏。

链枷,一种给粮食作物脱粒的传统农具,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像打麦子、油菜、豆子等农作物,都离不开链枷的帮忙。在不同地区,链枷的叫法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叫 “连盖”,制作材料也丰富多样,有用皮做的,有用竹板做的,还有用树条做的。在我们的方言里,它被称作 “连枷”。链枷以竹子为杆,以硬木为轴,以硬蔑为筋,经过数日浸泡变得柔软的干牛皮条则用于编织,就像制作风箱(土话叫风掀)一样。它主要用于人工拍打晒干的麦穗、豌豆、葫豆、黄豆等农作物,从而实现脱粒的目的。不过,使用链枷脱粒可是个技术活,初次上手的人如果不得要领,很可能会打到自己头上。

风箱,土话叫风掀,在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的灶台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风箱主要起到助燃的作用,无论是农民做饭,还是铁匠打铁,都离不开它。在开封方言中,风箱被称为 “风衔”,而在其他地方,它还有风匣等别称。不知道在你们的家乡方言里,风箱又被叫做什么呢?

铡草刀,也叫侧刀,主要用于铡草,像禾秆、麦杆等都能用它来处理。站着按压铡刀,需要一定的力气,而坐在那儿往刀下送草,看似简单,实则是个技术活,一般人还真干不好。我小时候,家里养过一匹马,到了冬天,就需要用铡刀铡草喂马。

秧架子,有的地方也叫托子,它的作用是把货物放置在底盘上,然后用扁担挑着行走。在农业生产中,秧架子主要用于装载秧苗,并将其运送到田间。

在我们当地,这个物件被叫做风柜。它是五六七年代农村农民、生产队以及仓库常用的木制风车。使用时,把粮食放进风车顶部的粮食斗里,人用手摇风车的铁扇摇把,风车便会产生风力,风会将粮食内的尘土和脏东西吹出去,此时从粮食出口流出的粮食就变得干净了,风车在粮食清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收公粮的时候,粮站会用到很多这样的风车。那些不够饱满的谷子,经过风车一吹,饱满的谷子和杂质就能分离出来,只有饱满的谷子才符合上交公粮的标准。风车是农民用来扇谷糠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风车,就只能采用扬场的方式,把糠皮杂质扬出去,只有粮食干净了,才能用来交公粮或者自己食用。以前,每个生产队的保管室都有风车,因为我外婆家在农村,所以我经常能见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风车也就逐渐被淘汰,很少有人再使用它了。

轧车,一种古老的用来将棉籽和棉絮分离的机器。操作轧车时,需要手动和脚动相互配合,完全依靠人力作业,我曾经还使用过。在六七十年代,人们把利用轧车分离棉花的过程叫做压车,分离后的棉花分为匹棉和棉籽。

一种挫绳用的工具,它能将三股材料分别上劲,然后随即合成一根绳。我们叫它绳车子,制作出来的绳子用途广泛,像皮杀绳、马套、牛套以及拉车用的皮杀绳等都可以用它来制作。实际上,这是一种制作三股牛皮绳的摇杆车。由于牛皮比较厚,在制作前需要用油浸泡,然后用刀切割成大约筷子粗细的长条,分别穿过前面的三个小孔,接着转动木架,便能合成牛皮绳。以前在生产队,我曾见过用它合成牛皮绳的过程。小的时候,我见过老一辈人使用这个物件,在解放前至解放后的 50、60 年代,老一辈人大多都会使用它来制作绳子。

人工织布机,用它织出的布被称为家机布。家机布一般宽 2 尺 5 寸(大约 0.8 米多一点),长 10 尺(也就是 1 丈,约 3.3 米),重量在 1 斤至 1.2 斤(500 - 600 克)之间,白色的家机布常被用来制作被套和床单。它是农村用于织布的重要工具,关于它还有一个有趣的谜语:远看像座山,近看不是山,龙王太子坐中间,两边凤凰来闪翅,鲤鱼跳个白沙滩。谜底就是织布机。这是早年的织布机,建国初期,我国纺织工业相对落后,人民的穿衣问题成为了一个大难题。早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织布机,成功解决了穿衣以及床上用品用布的问题。这种织布机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才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小时候,我曾亲眼看见我伟大的祖母使用这种织布机织布,祖母织的布我们一直都不舍得用。

饸饹床,一种历史颇为悠久的厨具,其实它就是压粉条机。使用时,把它放置在大土灶的锅上,等水烧开后,将红薯(或土豆)芡倒入机器的小腔里,往下一压,漏出来的芡就掉进锅里,瞬间变成了粉条。在农村,人们还会把红薯干面蒸成窝窝头,趁热放入饸饹床子压成条状,再配上些菜汤拌着吃。饸饹床子还可以用来压饸饹面,在七十年代,我不但亲手压过,而且还经常吃红苕面饸饹,偶尔也会吃苞谷面的饸饹,不过相比之下,还是红苕面的饸饹更好吃。在街道上,还能买到白面和荞麦面的饸饹。这些都是我少年时代难以忘怀的记忆。

#图文打卡计划#脚踏打稻机,不过这个是现代人仿照老式脱稻机制作的,和真正的老式脱稻机存在一些差异。老式脱稻机后面有脚踏板,还配有传动连杆,使用的时候,需要人工脚踏上下活动,以此作为动力来脱稻谷。这个老物件是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农民用来脱稻谷的工具,属于人力脱粒设备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