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明英宗朱祁镇遇到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当年科举殿试结束后的第二天,按理说前三甲的考生都要入宫谢恩。可当朱祁镇上朝时,榜眼和探花都来谢恩了,状元却没有来。
朱祁镇以为状元在路上耽误了,便让大家再等等。结果等了半个时辰,状元还没来。
朱祁镇不耐烦了,派锦衣卫去请。等锦衣卫到达的时候,只见状元郎还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朱祁镇一气之下,差点把他的状元给取消了。
这位状元,名叫彭时。在明朝历史上,因为“打瞌睡”而闻名于后世的状元,就他一人。
在历史上,彭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本文,笔者将和大家讲述明朝4朝老臣,内阁首辅彭时。希望通过他的一生,让大家充满正气。
一、庐陵状元郎,瞌睡天下知彭时,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庐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人。彭时出生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他的家族底蕴深厚,自南宋时期,便世代耕读。
根据《文渊阁大学士谥文宪彭公神道碑铭》记载:
公自幼凝重嗜学,颖悟过人。甫长,从诸父受春秋,习举子业,肆力群书,淹贯经义……
意思是说,彭时小时候为人稳重,聪明过人,酷爱学习。待彭时年纪稍大时,他就跟随叔伯们学习《春秋》,并研究举人的课业。在严格的教育下,他博览群书,通晓经义。
正统六年,25岁的彭时中举,此后进入国子监学习。彭时学习刻苦,为人正直,当时的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很欣赏他。
彭时一共参加过三次科举会试,前两次都没有考中。正统十三年,当年是农历戊辰年,因此当年的科举又称“戊辰科”。32岁的彭时第三次参加会试,待到发榜那天,他惊喜地发现,他的名字竟然在第三名。
同窗们都要在酒楼为彭时庆贺,彭时却谢绝了所有的交际,他回到住处认真温书,准备接下来的殿试。
一个月后,明英宗朱祁镇亲自主持殿试。彭时的答卷非常出彩,被朱祁镇钦点为一甲第一名,是为状元。当时,榜眼是苏州人陈鉴,探花是明朝的另一位名臣、天顺年间的内阁成员岳正。
值得一提的是,位列三甲的彭时、陈鉴、岳正三人都出生在永乐十四年左右,他们金榜题名时,都不超过35岁,正是为国出力的年纪。朱祁镇也非常喜欢,只待第二天,他们三人上朝,好正式安排具体职务。
且说彭时高中状元,欢喜不已,同科们纷纷庆贺。等他招待完这些朋友们,将他们送走,一个人回到住处时,已经很晚了。考虑到第二天天不亮就得去宫中谢恩,彭时便没有了睡意。《智囊全集》记载:
十三年,彭时中状元,当上表谢恩之夕,坐以待旦,至四鼓,乃隐几而寤,竟失朝。
彭时把谢恩的奏表写好,一个人坐在桌边,静等天亮。不承想,到了后半夜,他又累又困,不知不觉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待到天亮,群臣上朝,陈鉴和岳正早早等候在外,向朱祁镇呈上谢恩奏表,可是,朱祁镇却没有等到状元彭时。这便是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朱祁镇以为,彭时可能是第一天上朝,在路上耽搁了。可等了半个时辰,还没等到彭时。有御史便上奏说,彭时无故失朝,应该派锦衣卫去捉拿。关键时刻,四朝老臣、礼部尚书胡濙反对说:“彭状元没来,应该让锦衣卫去寻找,而不是捉拿!”
明英宗朱祁镇立即明白胡濙的意思:如果彭时第一天中状元,第二天就被捉拿问罪,丢的岂不是明朝的脸?于是,他下旨让锦衣卫去寻找。
待锦衣卫来到彭时的住处,发现彭时还趴在桌子上,鼾声如雷。
后来朱祁镇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并没有责怪彭时。彭时也因此对朱祁镇感恩戴德。
在历史上,状元并不少见,但因为“打瞌睡”而闻名后世的状元,也就彭时一个。彭时的故事,很快在当时的士林之中传为趣闻。
二、王师陷土木,彭时辞内阁彭时中状元之后,虽然有“打瞌睡”的小插曲,但他还是被明英宗朱祁镇任命为翰林院编修。第二年,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劝说下,御驾亲征,结果明朝50万大军在土木堡失陷,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王师兵败,京城哗然。蒙古瓦剌人趁机攻占宣府,直逼北京。在关键时刻,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镇的庶弟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带领众人御敌。
当时,朝堂之上,除了于谦等人外,都是朱祁镇留下来的老臣。朱祁钰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必须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尤其在内阁之中,朱祁钰必须提拔属于自己的人。
可是,稍微有资历的大臣都是太上皇朱祁镇的老部下,朱祁钰不想用。而资历不高的人,若想尽快进入内阁,肯定会遭到大臣们的非议。最终,朱祁钰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下旨,把商辂和彭时二人调入内阁。
彭时是正统十三年的状元,而商辂是正统十年的状元,后者比前者比彭时早一届。
换句话说,商辂和彭时虽然资历浅,但他俩是状元,朱祁钰重用这两个人,其他人肯定没话说。
所以,就这样,商辂和彭时入阁参预机务。商辂不仅仅是状元,还是明朝的“三元及第”,他被朱祁钰调入内阁,非常兴奋。但彭时却并不是很乐意,他向朱祁钰辞行。《明史》云:
令(彭时)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寻进侍读。
彭时以继母去世为由,坚持要回乡守孝。朱祁钰则不批准,彭时力辞,朱祁钰下旨严令彭时入阁。彭时不敢抗旨,只得从命。
头一年中进士,第二年就入阁的人,之前从未有过,彭时是第一人。彭时之所以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因为朱祁钰的特殊政治考量。
在国家危难之际,彭时和商辂等人在中枢运筹,于谦等人在外奔走,最终打赢了“京师保卫战”,赶走了瓦剌人。接朱祁镇回京,待朱祁镇回京后,被朱祁钰幽禁在南宫之中。
这时,彭时再一次辞去内阁职务,理由仍是要回乡为继母守孝。朱祁钰赐彭时金带和五品官服,力劝彭时留任。但彭时还是不给面子。朱祁钰有点生气,觉得彭时很“不识趣”。于是,他放彭时回乡。待彭时守孝期满,朱祁钰没有让他再入内阁,而是让他仍回翰林院。
景泰三年,朱祁钰废掉朱见深(朱祁镇之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笔者读明史,认为朱祁钰是一位出色的帝王。然而,他一生唯一有瑕疵的地方,就是违背了先前的承诺,废黜朱见深。
彭时一身正气,朱祁钰废除朱见深的时候,彭时曾上书劝阻,但并未能改变朱祁钰的决定。
在景泰朝,彭时本有机会得到朱祁钰的重用,可是,他却三番两次不给朱祁钰的面子,最终未能再次入阁。在景泰后期,彭时从翰林院侍读升任太常寺少卿,但仍未被重用。
没想到的是,彭时的这种做法,反而让他因祸得福,因为朱祁钰在明朝仅仅是个“临时工”。
三、成化任首辅,立身守大义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危。因为太子朱见济早在三年前就夭折了,为了取得拥立之功,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辟。
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后,景泰朝的臣子们遭到了“大清洗”。首先,功臣于谦遭到冤杀,内阁成员王文被斩首,那个曾经和彭时一起被朱祁钰提拔的商辂被削籍为民。而彭时因为在景泰朝不受重用,反而被朱祁镇被晋升为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
在景泰和天顺交替之际,彭时和商辂两位名臣的一升一降,是王朝政治的最真实的写照。
天顺初年,朱祁镇先任命“夺门之变”的功臣徐有贞为首辅,后来徐有贞被罢免,李贤担任首辅。李贤是明朝继“三杨”之后,难得的好宰相。李贤素知彭时为人正直,因此凡事都和彭时商量。《明史》云: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彭时虽然在内阁中排名最末,但遇事都坚持大义,敢于和首辅李贤争论,不计得失。李贤因此感叹道:彭时真乃君子也!
明英宗天顺年间,水患横行,又历经“曹石之乱”,李贤、彭时、吕原三人主持内阁,同心协力,赈灾救民,维持社稷安定。
当时,锦衣卫指挥使门达为了陷害李贤,建议让明英宗朱祁镇把李贤罢免,任用彭时为首辅。彭时听闻后,找到明英宗朱祁镇,为李贤说了很多好话,还说:“贤去,时不得独留。”意思是,如果李贤被罢免,我也不想留下。
彭时的话,救了李贤,更显示出他的高贵的品格。
天顺八年,明英宗朱祁镇病危,召李贤、彭时入内。朱祁镇口述遗诏,彭时抄录润色,当听到朱祁镇说废除嫔妃殉葬时,彭时涕泪横流,忍不住哭出悲怆之声。
《韩非子》中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意思是,所谓“仁者”,就是发自内心地去怜悯、爱护别人。
彭时认为,明英宗取消殉葬制度,实乃是功在千秋的菩萨心肠。彭时之所以会哭出来,是因为他和朱祁镇当时的悲悯之心产生了共鸣。
天顺八年二月,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当时,朱见深的嫡母钱皇后和生母周贵妃都在世。周贵妃以钱皇后久病为借口,劝儿子独尊自己为太后。朱见深本有意袒护生母,但李贤和彭时为钱皇后力争,彭时更是说:“坚持嫡庶之别乃是纲常,不这么做就不能让天下人信服!”
最后,朱见深屈服,两宫并立,以钱太后为尊,周太后次之。
成化四年,李贤和陈文相继去世,彭时接任首辅。同年,钱太后去世。周太后不愿钱太后与明英宗合葬,彭时又为钱太后力争,当时周太后恨彭时恨得牙痒痒,但彭时坚守大义,无所畏惧。
朱见深本来是向着自己的生母的,但没想到彭时这个“倔老头”非常有毅力,他跪在台阶上不起来,并且说道:“如果陛下不同意钱太后与先帝合葬,臣拒不退下!”后来,诸位大臣见彭时坚持,陆续有40多人跪在彭时身后,向朱见深施压。
朱见深还是怕了这个“倔老头”,最后,朱见深把钱太后葬在明英宗的左侧,把右边的位置留给生母。明朝祭祀,以左为尊。这意味着,彭时最终还是战胜了周太后。
柳宗元有一句名言:守正为心,疾恶不惧。
彭时守正为心,不愧为君子。
四、首辅历七载,正义传千年成化初期,朱见深专宠万贵妃,以至于其他嫔妃都没有生子。彭时为了王朝延续着想,力劝朱见深不可专宠后妃。《明史·彭时传》云:
“帝虽不能从,而心嘉其忠。”
意思是,朱见深虽然没有听彭时的话,但也称赞他的一片忠心。
彭时在明宪宗时期,担任了7年首辅。为成化朝作出巨大贡献。当时,彭时劝朱见深召商辂入阁,商辂起复后,和彭时二人各有所长。彭时为人正直,善于发现问题,针对性解决,切中时弊;而商辂则擅长集思广益,推荐人才。二人紧密配合,成化初年算得上是“政通人和”。
《明通鉴》评价说:
成化初阁臣,自李贤以下,其可称者,彭时、商辂而已。
意思是,在成化时期,李贤去世之后,能成为贤能的阁臣,只有彭时和商辂。而这两人都是状元出身,不仅才高八斗,为政水平也很高,非常难得。
成化五年,彭时生病,他在病中多次主持重要的决议,例如承办光禄寺的贪腐;减免山东、河南等因旱灾而受损地区的赋税等。
成化七年,彭时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宦官刘永清因立功,有人建议为他封伯爵。彭时极力反对,他认为给宦官封爵位,必然会导致后世争相效仿,到时候大明朝恐怕要延续宦官之祸。
几个月后,彭时请求告老还乡,朱见深不准,仍让彭时带病主持内阁。彭时当时给朱见深提了7条意见,其中包括不要宠信宦官、不要浪费金钱、虚心接受谏言等。
成化十一年正月,彭时病重,朱见深封他为少保。三月二十二日,彭时病逝,终年60岁。朱见深为他辍朝,赐谥号“文宪”。
《明史》是这样评价彭时的:
彭时侃侃守义,尽忠献谏,粹然一出于正。
这句话的意思是,彭时坚守正义,竭尽忠诚,进献纳言。他这么做,纯粹出于正义,没有半点私心。
在笔者看来:彭时少年苦读,32岁中状元,他人生的前半段,其实就是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正途”。他为官27年,做了7年首辅,在这期间,他坚持正义,坚持嫡庶纲常,治理国家,爱护百姓,对抗宦官,他的后半生,也是古代士大夫所崇尚的“正道”。
一个前半生走“正途”,后半生持“正道”的明朝名臣,不值得名留青史吗?
《荀子·荣辱》中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意思是说,一个坚持正义的人,是不惧怕权贵,不顾个人得失的。彭时的“状元”身份并不值得骄傲,但他一身正气,值得他骄傲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