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后,留在东北的10万日本女人哪去了?怪不得日本羞于启齿

东场的校尉 2024-02-16 06:33:32

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梦,终于沦为了泡影。

日本军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发起的这场极端的行为,不惜以牺牲百姓们的生命为代价获得金钱和权利。

邪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身后,藏满了无数无辜的人。

而他们就站在那儿,看着这片被战火笼罩的大地。

只是战争结束以后,只给百姓留下了一地鸡毛。

然而战争带来的苦难,远比战争本身更严重。

失去亲人的悲伤和巨大的经济压力,令中日两国的百姓都苦不堪言。

那么,在日本成为战败国之后,日本留在东北的10万日本女人的归宿,是哪里?

为什么日本对本国人民的下落,闭口不谈?

驱逐侵略者

20世纪中期。

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民族性的战争。

这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战斗,终究是以邪不压正做结。

狠狠地击败了日军嚣张的气焰,也挽救了中华民族。

其实,日军的狼子野心,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逼退位。

然而他忘不掉自己的皇帝梦,在被逼迫离宫之后,他不去求助国民军,转而投向了日本人的怀抱。

这便给了日本人可乘之机。

狡猾的日本人,大肆传扬此事,将自己美化成皇帝的保护伞。

此时日军有心建立伪政权的计划,已经初见雏形。

日本关东军多年试图分中国,并吞并东北口岸,以扩大日本的领土:

一、为缓解日本国内针锋相对的政权斗争,将矛盾矛头外移向中国;

二、日本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日本政府采用原始的资本掠夺中国丰厚的资源。

为了建立亲日的政权,日方先是培养东北王张作霖。

然而后者桀骜不驯,最终惨遭杀害。

一计不成,日方又将目光放到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身上,然后后者也没有听信日军的蛊惑。

东北易帜后,日军更是直接发动了武装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北大门。

1932年3月1日,日军在彻底占领东三省之后。

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不被国际承认的“伪满洲国”。

日军甚至攒动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逃到此地。

让他做一个挂名皇帝,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

随着侵略的步伐加快,伪满州国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并在现今吉林长春设立了首都。

伪政权建立之后,便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在此居住。

伪满洲国,度过了一段时间风平浪静的日子。

这种虚伪的平和,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击败假政权结束。

兴亡百姓苦

随着日军侵略者来到中国,并在伪满国政权扎根生活的。

还有一些随行的亲属,以及日军所谓的“军队后援”。

他们来时大多是孩子,或是士兵的后代。

战争初期,资源匮乏。

国土狭小的日本为了全面备战,将数万女人运送中国土地。

他们是做着在中国土地上,长久安家的白日梦。

特地将无法前往前线战斗的女人,安置于此。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国的经济依然低迷,元气大伤。

而日本的白日梦沦为泡影,战争的代价也使得侵略者家破人亡,濒临破产。

困难的现实面前。

日本选择遗弃流落在外的女人们,以减轻国内负担。

直到如今,虚伪的日本不仅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甚至对这十万妇女的归宿只字不提,对遗弃自己国家的子民闭口不谈。

他们羞于承认自己的失败和错误,也不愿意给自己的侵略行为擦屁股。

现在,我们批判战争,呼吁和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军事武装力量建设。

毕竟,“能战方能止战!”

练就一身打赢战争的真本事,才能建筑守护和平的铁壁垒。

我们爱好和平,但不意味着我们就惧怕战争。

战争实力才是硬道理,没有战斗力,狼豺虎豹怎么可能跟你讲和气?

寻常百姓家

“战争,把父亲变成阿富汗的稀缺物品。”

这句话,语出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

这句话,描述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的灾难,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深痛楚。

日本的战争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挽救的灾难。

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

战场上死去的士兵们。

又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父亲?

不论战争失败与否,她们都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人,也失去了家园和童年。

但是日本战败后,甚至无暇顾及留在中国东北的十万妇女,灰溜溜地夹着尾巴逃跑了。

这些被遗弃的日本女人,大多已经对战争和日本心灰意冷。

而且已经习惯在东三省的生活,无心回到本国。

而我国并没有遗弃她们。

这些日本妇女被编到本土的人民当中,由国民政府安置。

最后她们成为了中华人民的一份子。

洗心革面,安居乐业,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

即使后来中日建交,这些人也没有回到日本。

也许是,当时的年代女性,地位不高,她们不愿意回到本国受到屈辱。

也许是,因为她们已经孤苦伶仃,对本国已经没有了留恋。

也许是,因为她们在中国有了自己的牵绊和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

处于和平环境的我们,看到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是一串又一串的数字。

但对当时的人民而言。

战争带来的损失,就是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世界。

历史终会逐渐久远,但悲剧不能重演。

战争不可期,和平不可弃,历史需铭记。

只有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才能让人民享受和平的生活,让硝烟彻底散去,阴霾不会再起。

写在最后

普鲁士的奥托-冯-俾斯麦,曾向执意发动战争的政客质问:

“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去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

“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

战争,使得我们的先辈颠沛流离,国破家亡。

使得我们的国家山河破碎,生机不再。

我们如今所生活的和平环境,是先辈们用鲜血和苦难换来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战争的创伤是全人类最惨痛的教训。

只有深刻地反思战争,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平。

近代大小战争的鲜明事例,频频应了那句老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