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和汪精卫有什么区别?

琅琊左史 2024-04-13 11:14:52

南明大臣、学者黄道周曾经写过这么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这幅对联写了两个人,一个是晚明抗清大臣史可法,一个是明朝降臣洪承畴。史可法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洪承畴兵败被俘后立即改换门庭,甘为奴才。黄道周使用谐音、嵌字的手法,对两人不同的行径用一道对联写了出来,褒贬之意,一目了然。

史可法虽身死,但成了忠臣的代名词,名垂青史;洪承畴虽然加官进爵享不尽荣华富贵,但成了汉奸代名词,遗臭万年。

历史总有公论,我们骨子里就是痛恨汉奸。

洪承畴贵为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手握重兵,深为崇祯倚重。他率领13万大军救援锦州,被清军击溃后立即投降,他的投降影响极坏,紧跟其后的就是祖大寿和吴三桂接连降清。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名将都投降了,且投降待遇还很好,其他将领也就自动打破了忠君爱国的金钟罩。洪承畴这种败军之将,不但不自尽谢罪,反而助纣为虐,合当该诛。

洪承畴这种汉奸,历史上出了不知道有多少,汪精卫只不过是另一个翻版洪承畴。

汪精卫是孙中山指定的接班人,只不过他的智谋和手段均逊于蒋介石,在争夺国民党党魁的斗争中败给了蒋介石,但他仍旧是国民党公认的二号人物,也曾是宁汉分裂中与蒋介石争锋的人物,地位比洪承畴高了好几个段位。

汪精卫对内斗争彻底败给了蒋介石,这个家伙心有不甘,一直有吕布那种“大丈夫生居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的心思,当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瞅准了机会,抱上了日本人的大腿,妄想依赖日本人重新夺回领袖的地位。他的所谓的”曲线救国”就是彻头彻尾的为了一己私利的卖国求荣的行径。

作为国民党元老,汪精卫的投降导致一大批国民党骨干跟着投降,对抗日事业造成了极坏影响。汪伪政权的存在,也为日本控制占领区带来了极大便利,严重滞后了抗战成功的时间。汪精卫这种巨奸不思报国反而祸国映民,合当该诛。

洪承畴、汪精卫之流,本质没有区别,就是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汉奸走狗,历史已经盖棺定论,二人必将遗臭万年。

0 阅读:3

琅琊左史

简介: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