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清晨,北京望京某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李响,用Monica生成了一份包含市场竞品分析、用户画像建模、投放策略优化的618大促方案——全程仅耗时37分钟,而过去他需要带团队鏖战三天。这个由Manus推出的国内首个通用型AI智能体,在北京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登记后,正以“思想连接行动”的颠覆性能力,掀起中国AI市场的核爆级冲击波。

这场技术革命的引爆点,藏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的数据里:北京已备案105款大模型产品,数量全国第一,而Manus的Monica凭借“自主拆解任务+调动工具链”的独门绝技,成为首个通过生成式AI服务登记的智能体。其核心能力堪称“数字特种兵”——不仅能理解“帮我策划新能源汽车发布会”这类模糊指令,还能拆解出场地选址、嘉宾邀约、媒体投放等12项子任务,自动调用设计软件生成PPT、联动电商平台采购物料、甚至模拟活动现场人流热力图。更狠的是与阿里通义千问的合作,基于国产开源模型实现全功能适配,这让某4A公司总监自嘲:“我们组8个人的活,现在Monica加杯咖啡就能搞定。”

北京的AI产业版图因Monica加速重构。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营收破3000亿,而Manus的.cn域名备案与服务登记,标志着外资背景的AI企业深度本土化。对比行业标杆,Monica的200万字上下文处理能力碾压Kimi,文生视频分辨率追平快手可灵大模型的1080P,且在多模态任务调度上更胜一筹。海淀科技园某创投经理透露,已有企业用Monica替代初级产品、运营岗位,人力成本直降40%,但朝阳区劳动仲裁院同期收到的“AI替代裁员”投诉量也暴涨3倍。
争议的导火索在于技术与伦理的碰撞。尽管北京市建立了数据沙盒监管制度,但知乎上曝出某用户借Monica生成“虚拟恋人”服务,三天敛财20万元;小红书上宝妈们热议“AI家教取代补习班”,而教育机构炮轰这是变相学科培训。更微妙的是产业链利益分配——通州区某数据标注公司因Monica的自动化标注功能裁员60%,老板却转头投资AI培训课:“总要有人教机器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