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落后则易遭欺凌,此乃历史长河中恒定之法则。于国际社会,强者欺凌弱者之现象屡见不鲜,尤以当前美国霸权主义肆虐之时为甚。一国若无坚实国防军事力量为后盾,恐难免陷入被动挨打、任人宰割之境地。
从“拜登时代”至“特朗普2.0时代”,美国历经换届选举。尽管特朗普再度执政后,美国的一系列对外政策有所调整,然其对华敌视与打压的政策导向始终未变。岁末年初之际,美国非但加剧了对华贸易战,其美军航母亦再度擅自闯入南海。面对美国如此公然挑衅,中方立场坚定,毫不退让。近期,央视罕见地披露了我国高度机密的“地下核长城”。该庞大的地下核设施彰显了中国在战略防御领域的雄厚实力,并向外界清晰展示了中国在核威慑与反击能力方面的坚定信心与坚实基础。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神秘的地下核基地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并被命名为“长城工程”。该工程覆盖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北及西南等区域,整个地下洞库体系总长达5000余公里。关于“地下核长城”,其在防御与打击方面展现诸多亮点。一方面,相关洞库深植于坚固的花岗岩山体之中,展现出极强的抗毁能力,可有效抵御核打击、电磁脉冲攻击等极端状况,即便面临大当量核弹头的威胁亦难以被穿透。
因此,即便面临核打击,“地下核长城”仍具备有效存续的能力。从战略视角审视,其设计与功能深刻彰显了中国对国家安全保障的高度关切。鉴于地下设施内部,火箭军部署了众多战略导弹及发射载具,这些载具能够隐蔽且灵活地通过繁复的隧道网络,迅速转移至多个发射点,此举不仅显著增强了战略导弹部队的存续能力与反击效率,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敌方的防御难度。
“核战争”的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将引发可怕的连锁效应。对于有核国家而言,首要行动必然是打击并摧毁敌方核设施,而具备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能更有效地震慑潜在对手。此次中方罕见地展示实力,以实际行动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友好国家彰显了中国“不惹事,但亦不惧事”的战略决心。特别是美国,先前与菲律宾勾结,公然在亚太地区部署中导系统,对我国构成核威胁。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当前中方主动公开“地下核长城”,意在表明中国随时能将核威慑转化为实际威慑,警示美方勿要一意孤行,以免造成误判。
长期以来,中国的核武器数量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就核武库建设基础而言,美国与俄罗斯实力雄厚,中国在核武器数量上与美俄仍存在显著差距。依据俄罗斯发布的《中国-2049:未来分析》预测,中国核弹头数量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增至1500枚,达到美俄当前核力量水平。尤为重要的是,作为全球新兴大国,中国正迅速推进其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发展。
长期以来,仅美俄两国具备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而中国正逐步弥补此领域空白。当前,中国陆基核力量核心为东风-5B与东风-41洲际导弹,射程广及全球多数区域,构成其核武库中最为强大的部分。与此同时,海基核打击体系依托巨浪-3系列,经持续升级,中国核潜艇的隐蔽与打击效能显著提升,与美俄的差距渐趋缩小。此外,中国正加速推进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其服役后,将极大强化中国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从而与美俄并肩,跻身核打击力量前列。
早在1964年,中国便成功试爆了首颗原子弹,跻身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列,此里程碑式成就显著增强了国家安全,并为中国在国际政治中赢得了发言权。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持续攀升,我国对核武库建设的资源投入力度亦不断加大。至2024年,我国国防预算已达16000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第二,表明具备充足经济能力以支撑核力量的持续发展。加之中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突破,使得我们在推进核武库建设计划时更为游刃有余。从根本上而言,我国核武库的构建绝非旨在侵略与霸权,而是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发展核力量。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适度发展核力量的原则,在保卫国家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