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蒋介石为了限制八路军的发展,只给了三个师的番号,每个师定员15000人。当时陕北的红军主力将近7万人,由于编制有限,剩余的两万多人有的进入地方工作,有的去了留守兵团。还有一部分人实在无法安置,只能被遣散。
部队改编完成后,就开赴前线抗日,尽管武器装备和兵力远远不如对手,但靠着精妙的指挥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八路军很快就在战场上打出了名气。先是115师在平型关伏击了日军的辎重部队,消灭敌军一千余人;接着陈锡联又率领129师的一个团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24架;与此同时,120师也在雁门关伏击战中取得了胜利,烧毁日军汽车数十辆。
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八路军声名远播,延安也成了全国抗日的中心,不少热血青年不辞劳苦,一路辗转来到延安参加革命,毕业于师范学校的孟玮也是其中之一。这些知识青年来到延安后,先是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有的留在延安工作,有的进入野战部队从事宣传鼓动工作。
在抗大学习期间,孟玮结识了苏振华。苏振华出身贫苦,由于家里穷,只读了很短一段时间的私塾就被迫辍学了。之后为了谋生,他先是给地主家放牛,年长后开始帮助父母干农活。14岁那年,苏振华参加了儿童团,为游击队站岗、放哨、送情报,每样工作都完成的十分出色,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
1930年,18岁的苏振华正式加入了红军队伍,跟随部队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累积战功升任师政委并获得了一枚三等红星奖章。长征到达陕北后,苏振华也进入了抗大学习,由于文化底子比较薄弱,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学习很吃力。但苏振华有很强的毅力,很快就学会了查字典,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别人请教。
靠着自身的努力,苏振华的文化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被毛主席称为“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抗大毕业后,苏振华没有上前线,而是留校担任了队长。不久后孟玮来到延安,也进入抗大学习,还分在苏振华任队长的这个队。在学习和工作中,二人有了交往,并对彼此产生了好感。不久后,经过组织批准,苏振华和孟玮结成了革命夫妻。
婚后不久,苏振华就离开了抗大,来到前线杀敌,出任115师343旅政委。之后的数年间,他一直率部在冀鲁豫边区和日伪军作战,立下了许多战功。抗战胜利后,苏振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跟随中野四处征战,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中都有他的身影。1949年春季,中野改称二野,苏振华出任第5兵团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苏振华出任海军副政委,并把家安在了北京,一家人的生活终于稳定了下来。但由于海军才刚成立不久,许多事情都需要苏振华亲力亲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工作中花的时间多了,照顾家人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家里的六个孩子基本上都要靠孟玮照料。
孟玮的事业心也很强,当年辗转来到延安就是为了参加革命,她有文化也有能力,自然也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料新中国成立后却整天家务缠身,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影响到了进步。为此她多次找丈夫商议,希望能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解决。时间一长,孟玮就有了怨言,夫妻感情也受到了影响。
后来孟玮直接提出了离婚,并搬进了单位宿舍。为了挽救这段婚姻,苏振华付出了很多努力,并请了一些老战友帮忙劝孟玮,但都没有效果。就这样拖了两年,苏振华见孟玮丝毫没有回心转意的迹象,被迫无奈只能同意离婚。离婚后苏振华一个人带着六个孩子,还要忙工作,十分辛劳,人也憔悴了不少。
当时肖劲光是海军司令员,和苏振华是搭档,他对苏振华的处境很同情,就劝他再找一个。缘分这个东西很奇妙,不经意间就到了。1959年秋季的时候,苏振华遇到了海军文工团舞蹈演员陆迪伦,并对她一见钟情。苏振华为革命做出过许多贡献,陆迪伦对他很崇敬,同时也对他的处境十分同情,愿意和他一起承担照顾六个孩子的责任。
但二人的交往受到了一些人的议论,主要原因就是苏振华比陆迪伦大了二十多岁。听到这些闲言碎语后,苏振华担心陆迪伦能不能承受住,不料陆迪伦很有主见,根本就不理会这些议论。肖劲光和其他一些战友也表态支持苏振华,这让他很感动。1960年,二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当时苏振华48岁,陆迪伦24岁。
婚后,陆迪伦把重心都放在了照顾苏振华和孟玮养育的6个孩子身上。当时苏振华的工资看起来不少,但由于孩子多,经济也很紧张。陆迪伦对自己省吃俭用,对6个孩子却很大方,把他们照顾的无微不至,苏振华再也没了后顾之忧。后来苏振华受到了四人帮一伙的迫害,被下放劳动。
陆迪伦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被要求和苏振华划清界限。她不仅没有这样做,还不远千里来到农场照顾苏振华。苏振华在战争年代受过伤,身体不是很好,干不了重活。陆迪伦就把农场分给丈夫的重话揽了过来,用自己瘦弱的肩膀为苏振华撑起了一片天。为了感谢妻子的付出,苏振华和陆迪伦后来生育的两个男孩全都姓陆。夫妻二人携手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这份患难之情,也成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