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随着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播出,一些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也随即公布出来,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彭德怀发往中央军委的绝密电报。可是,其中一封电报的内容却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毛主席年仅28岁的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真相。电报中的内容不多,只有寥寥百余字。可据当时的知情人后来回忆,彭德怀在提笔写这封电报时,心情却格外的沉重,眼中流下的泪水早已浸湿了桌面上的电报纸……那么,毛岸英是如何去往抗美援朝战场的?他又是因何牺牲的呢?
1.跟随“彭叔叔”去往朝鲜1950年6月,金日成在苏联的支持下,率先打响了统一朝鲜半岛的号角。在战争之初,朝鲜人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南韩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牢牢将其活动范围压缩在釜山等地约一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可朝鲜战争的发展局势,显然不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由于苏联的不作为,以美国为首的一众西方国家,直接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接连通过了几项制裁朝鲜和对韩国进行军事援助的决议,并直接出兵。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也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于1950年9月15日在仁川实行登陆作战计划。
朝鲜人民军被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扰乱了所有计划,不得已只能向中国求援。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联合国军”在达成最初的战略目的后,不仅不选择撤军,还无视“擅自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的警告,继续向着北朝鲜大举进兵,甚至还轰炸我国鸭绿江北岸地区。《左传·八佾》中有云:“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于是,毛主席果断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策,并同时号召共产党员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志愿军生产物资。
彼时的毛岸英正在一家工厂担任党总支部副书记的职务,他也接到了为志愿军生产军用物资的命令。但在毛岸英的内心深处,他更想与彭德怀一同去往朝鲜一线战场,为世界的反侵略斗争献上一份力。可是,出兵之日已迫在眉睫,如果按照相应的流程向上级申请调令根本来不及,急得毛岸英团团转。恰巧彭德怀身边的一名俄语翻译员,临时因某些原因无法一同去往朝鲜,聂荣臻就在此时想到了从苏联归来的毛岸英。
当天下午,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上将就找到了毛岸英,询问他是否愿意跟随彭德怀去往朝鲜,做一名俄语翻译员。毛岸英听后非常激动,他当即便同意下来,并表示:我一定会完成首长交付于自己的任务!但是,彭德怀毕竟是志愿军总司令,一切的入朝人员最终还要经过他的点头。毛岸英立即找到了毛主席,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爸爸,我想参加志愿军,在朝鲜同大伙一起打击美帝国主义。”
得知儿子的想法后,毛主席十分欣慰,因为这足以说明,毛岸英此时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于是,就在出兵的前一天,毛主席特地邀请彭德怀来到菊香书屋为其壮行,毛岸英也在一旁陪坐待饭过三巡,毛岸英正式向彭德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前线作战危机四伏,彭德怀以安全的名义拒绝了毛岸英的请求,并向毛主席说道:“我看岸英还是留在国内为好。”但毛岸英的态度十分坚决,毛主席也在此时说道:“是我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全中国的适龄百姓都在参军,我的儿子也断然不能落后。”就这样,毛岸英于1950年10月19日以司令部俄语翻译员的身份,跟随第一批志愿军去往了朝鲜。
2.为转移机密文件,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双方的装备差距实在太过巨大。美军不仅在海、陆方面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还牢牢地掌握了制空权,其战斗机甚至可以在朝鲜北部的上空肆意巡航轰炸。为了志愿军司令部的安全考虑,战士们经过重重勘察,终于在美军飞机巡查的夹缝中,找到了大榆洞这个相对安全的小地方。毛岸英跟随自己的“彭叔叔”,在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开始了自己的翻译工作。而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也在此时正式打响。
志愿军西线部队以5个军的兵力,趁着夜色在清川江等地,秘密包围了北进的南朝鲜第六师,并予以其毁灭性打击。随后又在朝鲜云山等地重创了美精锐部队,骑兵一师。东线部队也同样毫不逊色,以仅仅两个师的兵力,就在长津湖南部的黄草岭、赴战岭等地,有效地阻击了美军近十万部队的北进与西援,有力地支援了西线主力部队的作战。
据相关资料显示,第一次战役取得了歼敌1.5万余人的战果。但是,彭德怀并未沉浸在第一次战役胜利所带来的喜悦中。而是趁着美军尚未摸清我军状况,又紧锣密鼓地制定起第二次战役的作战计划,以达成挫败美军“圣诞节攻势”的目的。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意外却悄然发生。11月25日,正当彭德怀在给各个部队下达具体的作战命令时,在大榆洞的上空突然飞来了一队美军的侦察机。出于安全考虑,志愿军司令部的所有人都匆忙结束了手中的工作,前往防空洞躲避敌机的轰炸。
三个小时后,待敌机远去,同志们又继续开始了手头的工作,可没过一会,又有一批敌机飞到了大榆洞的上空。不过,这次敌机并未投下任何炸弹,而是盘旋了一会儿又再次离开。由于第一次战役开始以来,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有敌机驶过司令部的上空,这次同志们也就并未放在心上。可当同志们再次走出防空洞时,这批美军轰炸机又杀了个“回马枪”。
作战室主任成普在天空看到了许多个小白点,他连忙大喊道:“快躲避,快躲避……凝固汽油弹!这是美军的凝固汽油弹!”战士们闻讯纷纷躲避,彭德怀的警卫员也急忙拉着他去往防空洞躲避。正当所有人都在庆幸躲过敌机的这次轰炸时,彭德怀却在人群中找起了“刘秘书”(毛岸英在朝鲜使用的化名),随后更是大喊:“刘秘书在哪儿?你们谁看到了刘秘书!”
不一会儿,警卫员送来了损失报告:主任成普脸被烧伤,一名炊事员被烧成重伤,高瑞欣和刘秘书不幸牺牲。彭德怀闻讯连忙跑出了防空洞,他站在燃起大火的司令部旁,双眼微红,久久无法回神,片刻后更是黯然地说道:“岸英,我对不起你,主席将你托付给我,我如今却……”
原来,刘秘书与高瑞欣是为了抢救地图与一些重要文件,这才没有及时去往防空洞进行躲避,进而被敌机扔下的凝固汽油弹所击中。据当时一位亲身经历此次事件的战士回忆:敌机扔下的凝固汽油弹落在地面后,顿时就燃起了熊熊大火,司令部很快就被大火淹没。凝固汽油弹属于一种联合国所限制使用的武器,是以凝固汽油与其他化学用品所混合而成的胶状物。在爆炸时能在瞬间形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火焰,火焰能借助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向四周溅射,并能粘在其他物体上进行长时间的燃烧。
当大火扑灭后,同志们在其中一具烧焦的遗体上找到了一柄手枪和一块苏联手表,彭德怀也根据手枪和这块苏联手表,认出了毛岸英的遗体。手枪,是毛岸英在1946年回国时,斯大林为表彰他对苏联作出的贡献,亲自授予毛岸英的;而手表,则是岳母张文秋送给他的。
3.“事情已然发生,总不能隐瞒不报。下午,彭德怀看着这两件遗物,久久不能释怀。他提起手中的笔,将电报写了又写,双眼流出的泪水,多次浸湿了桌面上的电报纸。
一张仅有寥寥百余字的电报,彭德怀却写了很长时间:军委、高贺: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志司,廿五十六时。
当中央军委收到这封电报后,众人都不敢相信,好在李银桥反应迅速:“这封电报暂不能让毛主席得知,不然对毛主席的影响太大了。”众人这才决定,先请示周总理。周总理看过电报,眼眸霎时间内饱含泪水,身体在不知不觉间又佝偻了几分,他颤巍地拨通了朱、刘二人的电话。大家考虑到毛主席此时正全神贯注地思虑朝鲜的战事,身体也不是很好,便决定晚些再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告知毛主席。
1951年1月2日,随着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大胜的消息传来,毛主席顿时激动不已:“好啊,此战老彭打得好啊。”直到此时,周总理与朱、刘三人才决定将这一噩耗告知毛主席,希望能通过大胜的消息来缓解主席的丧子悲痛。为此,周总理还特地写了一封亲笔信,详细介绍了为何没在第一时间向毛主席转交电报。当天下午,中南海参谋长叶子龙就拿着这封信与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的脸色瞬间黯淡下来,一封信件与电报,短短几百字的内容,毛主席看了很长时间。
似是不想叶子龙注意到自己的表情,毛主席低着头含起了一支香烟,双手不断地在兜里寻找火柴,可明明火柴盒就在触手可及的桌面上。叶子龙拿起火柴盒,将一支点燃的火柴送到了毛主席的面前,他看到毛主席的双眼早已通红,正努力地强忍着泪水。当香烟燃起,毛主席没有说一句话,整个房间寂静无比。
此刻,毛主席身边的卫士李银桥等人,也都站在门外看到了毛主席的样子,也听到了他的喃喃自语,他们都想安慰毛主席。可没等他们开口,毛主席就已注意到了他们:“战争吗,哪儿有不牺牲的。”但李银桥等人都知道,毛主席的这一句话虽是在安慰众人,但实则是在安慰自己。
1951年2月21日,彭德怀亲自回国向毛主席汇报朝鲜的战况,在最后还是不由自主地提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对此他无比地愧疚。而毛主席却如此说道:“岸英也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切不要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当成是一件大事!”
1953年4月,全国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毛主席对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如此说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都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们要为他们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