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正是这一年,他指示陈平和周勃替代正在征讨卢绾的樊哙,并且要求就地将樊哙诛杀。这一事件在史书中留下重重一笔,让人费解不已。要知道,樊哙不仅是刘邦的旧部,更是他的连襟,又有赫赫战功,刘邦为何在临终之际对他痛下杀手?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樊哙不仅仅是刘邦起义前的老兄弟,也是吕后吕雉的妹夫。他作战勇猛,是刘邦集团的核心战将。然而,在刘邦的有生之年,他的权力欲和对未来的担忧从未停止。根据《史记》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不难看出刘邦对这个旧部有着复杂的情感和别样的用意。
刘邦对樊哙的态度变化,与吕后及势力的壮大不无关系。纵观大汉初期,刘邦虽然已经创建了君主集权的雏形,但未完全掌控局面。吕后系阀力量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戚夫人和刘如意的问题上,刘邦和吕后之间多有摩擦。随着刘邦年事渐高,他试图废除太子刘盈,改立宠子刘如意,激化了与吕后一党的矛盾。
多年征战,刘邦自然知道如果吕后掌握大权,他宠爱的刘如意母子绝无好下场。于是,他试探性地发难樊哙,意图明察暗访。而让陈平和周勃去执行斩首任务,未尝不是一种巧妙的试探和安排。
平心而论,刘邦指派陈平去处理樊哙,未必是单纯的处心积虑。在刘邦看来,陈平思虑周全,周勃忠诚质朴,两人的能力和性格互补,有助于在大局未定之时,权衡各方势力。一旦刘邦去世,吕后若操控大局,他们也可以成为刘姓王朝的一道屏障。
陈平的处事风格一直以“老谋深算”著称,他的磨洋工行为也是顺应时势的聪明之举。刘邦让陈平去杀樊哙,固然有考验其忠诚的用意,也不排除通过这种极端手段让即将上位的刘盈感受到父亲掌控力的衰弱,提醒他虽然绕不过吕氏,但应尽量掌握主动权。
刘邦生命的最后一年,在权谋的较量中,他不断斡旋各方派系利益,甚至安排斩杀阵线上的樊哙来提醒吕后不要太过猖狂。这不仅是一场权力整合,也是刘邦保障家族利益的一步险招。樊哙在得知真相后被送到长安虽得以幸免,但也揭示了这一政坛角力的复杂一面。
刘邦设计这一出戏,从表面上看似对樊哙构陷,实际上却是逼吕后退守。当然,这种安排能否真正震慑到吕后,只能说效果有限。最终,刘邦的布局虽未完全达到赦免刘如意母子的目的,却为刘姓正统方争取了一线生机。
未来的局势也似乎早在刘邦的预料之中,陈平和周勃在刘邦去世后逐渐发挥出与刘姓家族同气连枝的效用。陈平的滑头,让他在履行对樊哙的使命时左右逢源,既不急于行事,也不贸然得罪吕后,显示出深谙政治智慧的用人之道。而周勃的厚道与坚定,则为后来的政变扫清一些障碍。